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无话不谈的好友,变成了好友列表里的泛泛之交。
曾经觉得能走一辈子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
或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真正的离开并不是大吵大闹。
而是在某个平常的下午,对方静悄悄地离开了你的世界,从此变成路人。
一、情感成熟:体面地告别
小时候,当和好朋友关系决裂时,总是在争吵和哭闹声中拉下这段关系的帷幕。
长大后,当一段关系走到尽头时,彼此却异常的默契。
最后一条消息你没有回,我也不再问,就这样消失在人海之中。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生命中的离别,并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社会对成年人的期待,往往是成熟、冷静、克制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调节”指的是我们控制自己产生哪种情绪、什么时候产生情绪和如何表达情绪的能力。
当一段关系结束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景选择”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为自己创造一个愉悦的情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告别。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分手之后会选择独自旅行。
当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时,会暂时逃离既定的生活轨迹,让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
二、相逢一场,减少心理创伤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理解离别,却也总是难以接受离别的事实。离别,总是令人痛苦的。
当一段关系结束时,我们不仅失去了对方,还失去了这段关系中的那部分自我。
陈海贤博士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中写道,结束是一种特殊性的死亡,它伴随着不可逆的失去,给人巨大的情绪创伤。
他在书中指出,在关系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变得非常混乱。
前一秒在想,明明说好的一辈子。下一秒就反驳,TA怎么能这么冷酷无情。
这时候,在不甘、愤怒的情绪下,很容易以一场激烈的争吵结束关系。
然而,激烈的告别方式,会加深这段关系的心理创伤。
而温和的告别方式,则意味着一种释然。
三、尊重离别,开启自己的生活
体面的告别,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情感的尊重。
成年人应当明白,即使关系结束,对方的情感依然值得被重视。
在一段关系结束之中,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必须尽快放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放下一段感情的最好方式是“白熊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维尔纳曾做过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被要求在5分钟内不要想白熊。
如果志愿者想一次白熊,就要按一次响铃。结果发现,那些越是刻意让自己不想的志愿者,响铃次数越多。
反之,那些顺其自然的志愿者,响铃次数更少。这告诉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正常情绪反应。
忘记一段伤痛,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越刻意,反而会越难忘。
一切伤痛,最终都将被时间治愈。
总而言之,体面的告别方式,不仅是一个成年人情感成熟的表现,也能避免加深心理创伤,更好地迎接新的生活。
每一个结束,都将会迎来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