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我的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小姨是个急脾气,总是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姨父吵架。
有一天,姨父出门上班前,小姨因为牙膏没有放回地方又说了几句。
姨父已经习惯了,没吭声拿着包就直接出门走了。
没想到,姨父在上班路上出了车祸。虽然及时送到了医院,但是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当消息传到小姨耳中时,她第一反应是不相信,随即泪流不止。
后来每次提起这件事时,小姨都哽咽着诉说着自己是多么的后悔。
夫妻一场,没想到最后一次说话还是带着气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语言在表达爱意时那么无力,在表达伤害时却那样锋利”。
在与父母、伴侣、孩子的相处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气上心头,想要发泄为快。
然而,在情绪上头时,会不由自主地说出许多伤人的话。
这些话会对亲人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成为难以愈合的心病。
对父母:多体谅
尽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但与之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免不了许多矛盾。
其实,这些矛盾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两代之间的观念冲突。
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曾提出“代沟”一词,指的是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现在年轻人总是喜欢晚睡晚起,而父母则认为早睡早起对身体更好。
每天早晨七点左右,父母就会雷打不动地叫起床吃早饭,这让许多年轻人都头疼不已。
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代沟所导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候,相比起一言不合就与父母赌气,不如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现状。
一方面,可以与父母沟通,提出自己的需求,尽量让双方达成一致的观点。
另一方面,也可以设定边界,表明自己的边界和私密空间,以此来减少矛盾。
对伴侣:多理解
如今,人们对社交平台的依恋越来越重。每当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就会去社交平台向网友求助。
最常见的情感类话题便是,伴侣做了XX事,我应该怎么办?
然而,当下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恋爱结婚,因此大多数网友都持“劝分不劝合”的观点。
在“劝分”的同时,许多人的理由是“独立女性”不需要男人。
对此,复旦大学沈奕斐博士表示,一方面,网友们不用承担劝分后的结果。如果分手或离婚之后,提问者过得不好了,也和网友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沈奕斐博士指出,将分手、离婚与“独立女性”挂钩是不够合理的。
“独立女性”最初的定义是不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伴侣的人身上;
而如今的“独立女性”走向较为极端,似乎所有的妥协、讨好都是不对的。
然而,在现实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双方都是需要一些妥协、服软,甚至是撒娇的。
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导致女性的情绪感知普遍比男性更加细腻。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女性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引导双方互相理解。
对孩子:多尊重
中国式父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将孩子完全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既要求孩子事事都听从自己的安排,又要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
这类父母对父母控制严厉,不尊重子女的需要,并且要求子女对自己无条件服从。
“专制型”教育只会形成两类孩子:要么变得顺从,缺乏创造性与主动性;要么竭力远离父母,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妄为。
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和感受,将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
这样一来,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既自尊,又尊重他人的人。
总而言之,当我们和亲人争吵时,无论是输了还是赢了,其实都是输了感情。
对待我们最亲的人,不妨多些耐心,互相理解包容,才是幸福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