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仔里的惠女美学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作为国家级非遗惠安女服饰的点睛装饰,材料多样、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寓意美好,融入多元文化,体现出惠安女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缀仔里的惠女美学

▲琳琅满目的缀仔展现了惠安女服饰的搭配美学

缀仔是惠安女服饰的点睛装饰

▲毛线绣缀仔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图为惠安女沿着画好的线稿,用辫绣绣出图案的轮廓。

▲蝴蝶造型的缀仔融入珠花装饰

▲缀仔将惠安女头巾点缀得熠熠生辉

《如约巧遇惠安女手工绣品(缀仔)》文创作品

▲1949年以前的缀仔

◀塑料缀仔

▼电脑绣的缀仔

▶缀仔被做成了杯垫

缀仔的每一个制作步骤都凝聚着惠安女的匠心

到惠安崇武古城参与徒步活动的游客戴上了头巾与缀仔

戴上惠女头巾和缀仔的Labubu

一抹花头巾,让勤劳的惠安女在碧海蓝天间绽放别样风情。而错落分布,用毛线、珠绣等精心制成的缀仔,则将头巾点缀得熠熠生辉,也把惠安女乐观豁达的生命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枚枚手工装饰物,是惠安女服饰里的“灵魂”,在方寸之间尽显惠女文化的独特美学。 □融媒体记者 李菁 通讯员 柳桂珍/文 受访者/供图

惠女头巾上的彩色浪漫

缀仔的历史与惠安女佩戴头巾的习俗相伴相生,自惠安女开始佩戴头巾起,缀仔便与之紧密相连。从字面上理解,“缀仔”就是小的缀饰物,“仔”是闽南语中常用的字眼,带有小、少的含义。由惠安女手工制作的缀仔,凝聚着她们的审美与巧思。

1949年之前,遵循“生不露面”的民俗,惠安女用“巾仔”遮面。因为早期物资匮乏,自制棉布大多是蓝色或黑色,缀仔可以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这个时期,缀仔色彩以红黄为主,形状以动植物为主,工艺手法主要是刺绣。最具特色的是流苏缀仔,行走时,流苏的动感起到了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1949年之后,随着大花布的流行,在“人人穿花衣”的热潮下,惠安女也出现了“人人戴花巾”的现象,并以此为时尚,塑料、金属、毛线、串珠等不同材料的“缀仔”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缀仔”装饰发展到极致,不少惠安女拥有上百个“缀仔”,头巾反而成了“缀仔”的附着物。制作各种装饰“缀仔”成了惠安女劳动之余最爱的女红。

惠安女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惠女风情园创办人曾梅霞表示,惠安女头巾上缀仔的造型大多带着美好寓意,比如太阳花、蝴蝶、红砖等,它们象征着向阳而生、自由美丽与家宅安康。色彩搭配也是缀仔的一大亮点。惠安女大胆采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色彩,“随心所欲”地组织缀仔的纹样。红鱼头绿鱼尾的独特搭配,色彩斑斓的人物造型纹样,甚至将自然界的花红柳绿变成柳红花绿,丝毫不受原来实物固有色系的影响,将自己对色彩的独特大胆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惠安女在色彩的运用上虽感性,但也不失理性。常年在海边生活劳作的她们,日常与蓝色的环境相伴,因此在制作缀仔时极少选择蓝色。与蔚蓝的天空和大海形成强烈对比的颜色才是她们穿戴的“重点色”。

惠安女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约巧遇生活美学馆主理人曾茹婷对缀仔有着一番浪漫的理解。“黄色是沙滩的颜色,绿色就是大自然的颜色,那红色就是太阳了,缀仔代表着惠安女对生活充满希望。”她回忆起小时候,奶奶总会讲起自己建设惠女水库的故事。一万多名惠安女,穿着惠安女服饰,佩戴着漂亮的缀仔,一点一滴地把水库建起来,“不同时期,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惠安女都会用不同材质做成缀仔,戴在头上。缀仔传递出的是惠安女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曾茹婷看来,小小的缀仔并不亚于惠安石雕,它的美同样是精雕细琢而来的。经过时间的洗礼,缀仔已经成为惠安女精神的一种象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惠安女生活劳作。

方寸之间尽显时代潮流

不同时期,缀仔流行的风格不尽相同。从塑料制品到毛线刺绣,再到各种串珠花瓣装饰,每一个制作步骤都凝聚着惠安女的匠心,无处不彰显出惠安女服饰独特的装饰美感。

20世纪50年代,塑料成为缀仔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塑料成本低又美观,深受惠安女青睐。心灵手巧的惠安女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作为模具,如玻璃瓶、木雕等,将热熔的塑料在模具上印压成花,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塑料缀仔。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串珠开始在缀仔制作中崭露头角。当时,东南亚地区流行珠绣,这股潮流逐渐影响到惠安。珠绣开始在服饰上运用,并慢慢推广开来。串珠绣的缀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心圆太阳花发散式图案结构,造型简洁大方,充满阳光活力;另一种是用塑料珠子串成花瓣形状,再围绕中心组合成花朵形,精致典雅,立体感十足。

20世纪80年代,毛线球成为缀仔的主流原材料,并且一直流行至今,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开司米”。这是一种质感蓬松、保暖性较差的细化纤毛线,因其独特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深受惠安女喜爱。毛线绣缀仔的底面材料是一片薄泡沫压模片,这种蓬松的泡沫压模片不仅便于穿针引线,而且不易起皱,这一巧妙的选择,是惠安女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毛线绣缀仔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在底面上用圆珠笔画出想要表现的图案;沿着画好的线稿,用辫绣绣出图案的轮廓,勾勒出清晰的造型;选择不同颜色的“开司米”,用打仔绣的针法将图案绣满,让图案色彩饱满、层次丰富;把底层的薄片泡沫压层边缘剪成锯齿形,这一处理不仅起到了边缘装饰的作用,同时有收边的效果,让缀仔更加精致和完整。

曾梅霞表示,缀仔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还体现出了惠安女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一代代惠安女创作出不同的缀仔图形,如蝴蝶、太阳、海星、海龟、螃蟹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观念。

极具特色的缀仔,还像是一个“万花筒”。缀仔上既有彝族的味道,融入百褶裙、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等元素;也能找到苗族的“影子”,从当地风俗以及“蝴蝶”图腾崇拜中可寻得例证;还包含傣族的元素,像短衣、竹帽、腰饰等设计理念;同时,部分纹样的风格特点兼有瑶族的元素。

文创让非遗走得更远

缀仔是国家级非遗惠安女服饰的点睛装饰。但如今,缀仔不再只是用来装饰头巾。曾梅霞表示,缀仔已经成功开发出多种用途,比如头饰、发饰、胸针、包饰等,还衍生出了冰箱贴、杯垫、钥匙扣、手机壳等文创产品。工艺方面,出现了电脑纹绣的缀仔,产品价格比手绣的更“亲民”。价格门槛的降低,使得购买和体验的人更多了,这不仅实现了有效的市场化推广,更将独特的惠女美学带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这是惠安海边最靓的防晒头巾,缀仔的点缀让头巾变得不‘无聊’。”来自武汉的游客朱小姐购买了一块绿色花头巾,搭配一朵太阳花缀仔,在惠安的海边拍下了一组照片。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开始只是被缀仔鲜艳的色彩吸引,听了店员介绍才知道每个图案都有寓意。太阳花寓意着向阳而生,让她觉得特别美好。她计划回到武汉后,将精致的缀仔别在自己常用的帆布包上。另外,她还挑选了缀仔图案的冰箱贴和杯垫。“把它们带回去,一方面可以作为这次旅行的纪念,另一方面也能把惠安的这份美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惠安女服饰文化。”

像朱女士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通过购买缀仔等惠女特色文创商品,深入了解惠安文化,还有人直接“上手”,沉浸式体验惠安女的日常。来自厦门的沈先生为妈妈挑选了两块惠女头巾,还购买了制作缀仔的材料,现场DIY起来。在他看来,缀仔是很不错的时尚单品,可以别在风衣或围巾上,既有惠安的文化味,又能让日常穿搭更出挑。

潮玩界的“顶流”Labubu,也和缀仔有了互动。今年6月,惠安文旅推出了“惠安限定版Labubu”,巴掌大的玩偶身披惠安女服饰,还进入石雕世界“卖萌”,上演了一场传统与潮流的梦幻联动,引来不少市民与网友求购,也让惠安女的服饰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记者从惠安县文旅局获悉,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主题文旅活动与文创商品大赛等多元传播载体,让缀仔的推广拥有了更广阔的平台。4月,“海韵惠安·匠心礼赞”文创商品大赛落下帷幕。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如约巧遇惠安女手工绣品(缀仔)》脱颖而出,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获奖佳作。这件作品将“惠女+非遗服饰”深度融合,让传统的缀仔工艺焕发新生,同时以“惠女+文创产品”的创新模式,让缀仔这一蕴含深厚文化的元素走进大众生活。今年8月,“NOW热一夏”世遗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终场来到惠安崇武古城。活动现场,为徒步参与者分发了惠女服饰中经典的花头巾与缀仔装饰物,让参与者在体验徒步乐趣的同时,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惠安女服饰文化的魅力。


(时尚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06日 14: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