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音乐+旅游”的流量密码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近年来,“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夏日狂欢“音乐节”“万人大合唱”等为代表的新兴潮流生活方式,在短视频助推下,从零星现象,裂变为一种驱动力,不仅激发消费活力,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爆发式流量与经济收益,更成为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新引擎,重塑文旅消费市场格局。

  政策的精准赋能也为这一业态发展注入强心剂。早在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举措中,提出了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也是我国首次将“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纳入政府政策框架中。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各地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唱会”等措施,加快“音乐+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文旅消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演唱会共覆盖30个省份、180座城市,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过20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山西,“音乐+旅游”的融合价值得到充分彰显。2024年太原举办32场演唱会,现场观演人数近100万人次,全年演唱会带动消费41亿元。2025年,山西文旅集团以“音乐+旅行”为核心抓手,创新性策划“唱游山西”系列文旅体验活动,借助跨界合作扩大客群覆盖,通过主题线路串联整合资源,全面赋能“吃住行游购娱”全旅游要素发展。截至目前,“唱游山西”累计开展活动260余场,吸引游客1500余万人次,品牌宣传触达约2.3亿人次,为全国“音乐+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正通过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创新场景、提升体验质感等方式,持续深化“音乐+旅游”融合发展。

  不过,在“快跑”过程中,部分地区仍存在融合深度不足、服务配套滞后等问题。以2023年某地周杰伦演唱会为例,笔者调研发现,场馆周边餐饮多为路边三轮车小摊,售卖食品缺乏地方特色,环境脏乱差,歌迷消费仅局限于门票、酒店和交通,潜在消费需求未得到充分释放,文旅融合仅停留在表面。

  事实上,演唱会的核心吸引力源于明星效应,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优质的产品与内容供给,通过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应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吸引力、个性化、特色化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强化统筹规划,搭建专属文旅体验区,严格甄选当地特色美食、非遗产品、文创周边、伴手礼、民俗表演等优质资源,集中向游客展示推荐,实现明星流量与地方文旅资源的精准对接,最大化释放消费潜力。

  这就要从场景构建、参与设计、服务升级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与服务。首先,系统性构建场景氛围感,强化体验独特性,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形成极具辨识度的“旅游记忆点”。其二,精准设计并激活游客参与感,利用音乐超越语言障碍、调动情绪的特性,通过内容创新推动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三,以仪式化赋能服务环节,提升情感价值,将音乐作为情感载体,把旅游服务转化为具有意义、惊喜感与记忆点的“仪式性体验”,进而提升服务附加值,增强游客满意度。

张婷 郭玉敏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