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妈最近有点愁眉不展。退休之后,她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每天清晨坚持快走,饭桌上更是对甜食敬而远之。
可就在前几天体检时,医生看着她的血糖报告,表情比往年凝重了不少。刘大妈纳闷:“我都少吃糖了,怎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
医生摇头苦笑,“很多人在饮食上只关注‘糖’,却不知道真正的‘升糖大户’藏在不经意的日常里。”

或许你以为,甜食不吃、饮料不喝,血糖就稳如泰山。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升糖大户”远不止像冰激凌、蛋糕这样的明显“坏孩子”。
有些家常主食、常见零食,其实才是让血糖蹭蹭上涨的“隐形高手”。尤其是第3种,很多人每天都吃,却从未怀疑过。
这些日常食物,为什么成了“升糖大户”?
不少中老年人发现,即便不碰蛋糕、饮料,每次体检血糖还是高居不下。背后的真相,其实和食物的升糖指数(GI)、消化速度息息相关。
所谓“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 GI),是衡量一种食物摄入后对血糖影响快慢的国际通用标准。GI越高,进食后血糖上升越快。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GI食物,容易导致血糖快速波动,增加胰岛素负担,逐步引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4.6%,血糖异常更是涉及庞大的中老年人群。
这其中,主食和零食,尤其是下列4种被公认的“升糖大户”,常常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隐患。
坚持吃“升糖大户”,2个月后血糖可能这样变
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隐形杀手”。下面这4种主食、零食,很容易让你的血糖“悄悄溜高”。
白米饭、白面条:“看不见的升糖高手”
你可能以为主食没什么问题。但被精细加工过后的白米饭、白面条,GI值高达83-88,远高于玉米、红薯等粗杂粮。
研究显示,每日主食以白米饭为主者,餐后血糖可在30-45分钟内快速升高12.6%-19.3%。久而久之,胰岛素受损,胰腺疲劳,诱发糖尿病风险骤增。

炸薯条、膨化食品:让血糖“坐电梯”的快感
看似简单的炸薯条、薯片、玉米棒等膨化食品,GI值多达70-85,淀粉遇高温油炸,糖分更易释放。
哈佛大学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经常食用炸薯条的人,2型糖尿病发生率比不食用者高出22%。长期零食选择错误,血糖“坐电梯”,胰岛素一波三折。
甜味饮料、含糖酸奶:“伪健康”饮品暗藏陷阱
很多人戒掉了可乐,却选择超市便利的“果汁饮料”或“低脂酸奶”。殊不知,市售果汁、乳饮料平均每100毫升含糖7-11克,一瓶下肚含糖量远超一杯可乐。
长期饮用含糖饮品,研究表明,糖尿病风险最高可提升32%。有些低脂酸奶实际加了更多糖分,警惕“健康伪装术”!

精制蛋糕、面包:“早餐杀手”不可忽视
被认为“方便营养”的早餐面包、蛋糕,也是升糖黑榜的“后起之秀”。精制面粉+糖+奶油,GI值70-92,纤维流失。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每周吃4次以上蛋糕点心的人,糖耐量障碍发生率高达18.7%。别让轻松的早餐给血糖埋下雷。
警惕:哪怕“只吃一点点”,高GI食物也会导致血糖短时剧烈波动,尤其是已经有糖调异常、肥胖、家族史的中老年群体。

如何管住血糖?医生建议这样做,更稳妥
面对“升糖大户”,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而是要讲究摄入的顺序、频率和替代选择。
主食优化:杂粮替换,降糖有奇效
建议用杂粮饭、糙米、燕麦、小米等替代部分白米白面。
研究发现,将白米饭替换50%的粗粮,两个月后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可下降11.9%。吃主食时,优先搭配豆类、蔬菜,增加膳食纤维,有效延缓糖的吸收。

零食饮品:无糖最优,慎选低脂陷阱
无糖饮料、矿泉水、纯牛奶、天然坚果,替换掉市售含糖饮品和膨化食品。对包装食品认真看配料表,“低脂”不代表“低糖”。每餐只吃掌心大小一份坚果,远比蛋糕面包健康。
用餐顺序:先菜后主,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医学研究证实,先吃蔬菜/蛋白质再吃主食,可以令餐后血糖峰值减少20%-25%。尤其是中老年人,“三餐不拖延、早餐不过甜、晚餐不过量”,是血糖平稳的基础。

运动习惯:餐后散步15分钟,血糖下降可达10%
饭后散步、慢走,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易于坚持,还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哪怕是室内原地走动,也能收获降糖成效。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饮食与代谢研究报告》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