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一个厚重的地方

本文转自:酒泉日报

酒泉,一个厚重的地方

——参观酒泉市博物馆记

今年7月的一天,我和妻子到表弟工作生活的地方——酒泉参观游览。

表弟给我们介绍了近年来酒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带我们来到了酒泉市博物馆。

酒泉市博物馆始建于2012年,总占地面积26684平方米,建筑面积17400平方米,201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一楼是多元文化展区,我们在大厅正面的巨型浮雕《大美酒泉》前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巨型浮雕由花岗岩打造而成,生动再现了酒泉境内丝绸之路的古道风貌。浮雕串联了莫高窟、玉门关、阳关等12处地标,突出“古今两飞天(敦煌、航天),新旧两能源(石油、风电)”主题,并通过钟鼓楼、悬泉置等,展现了酒泉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历史地位。‌‌

自汉代以来,酒泉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敦煌文化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河西走廊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通道。酒泉境内的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灿烂辉煌的石窟艺术,是一部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史书。特别是以石窟、壁画、经卷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晶,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二楼的展览分为历史文化和传承创新两个篇章,设文明之源、开疆拓土、交融世界、镇西雄关、边塞新生、航天伟业及酒泉华夏文明传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展示板块。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接张掖市,南部与青海省毗邻,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除少部分与蒙古国接壤外,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全市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

这里一直上演着很多传奇故事,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

二楼展区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坐镇酒泉指挥收复新疆的故事。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收复新疆、推动洋务运动等功绩著称。

1874年,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有大臣认为,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应用牺牲塞防的办法来加强海防。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被清廷采纳。1875年5月3日,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筹办海防塞防的奏疏“所见甚是”,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左宗棠关外用兵、粮饷转运等各项权力。这样,身兼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又以新职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

酒泉作为河西走廊枢纽,成为西征大军的重要后勤基地。根据新疆敌情及地理特点,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这支由湘军、淮军和各地精锐组成的西征大军,于1876年4月7日在肃州誓师启程。左宗棠从各地调运粮草、军械至酒泉,解决西征大军补给难题。

西征大军先平定北疆后,左宗棠又指挥西征大军三路并进,挺进南疆。1878年1月,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左宗棠又上书朝廷,于1881年,中俄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极力向朝廷建议在新疆建省。1884年,清朝在新疆设省,这是新疆一次重大的改革。左宗棠对新疆的贡献,功不可没。

左宗棠在督办新疆军务期间,将收复新疆的指挥部设在肃州。他对酒泉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力推行屯田运动,禁种罂粟、提倡种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兴办酒泉书院,督办重建鸣沙书院,修筑肃州城和嘉峪关城楼,修筑甘(肃)新(疆)公路,主持兴建泉湖公园,为酒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酒泉市博物馆官网显示,馆藏各类藏品10189件,其中文物3754件。已定级文物中有珍贵文物12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91件(套)。

酒泉市博物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到了文明的传承与延续。通过这次参观,不仅使我们对酒泉市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酒泉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王开武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05日 06:3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