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蝶变”撬动旅游大产业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生态“蝶变”撬动旅游大产业

——探访华南“天然氧吧”姑婆山旅游度假区□ 本报记者 陈健悦

  秋日,走进姑婆山旅游度假区,满目苍翠,凉意爽人,众多游客在此畅享“华南天然氧吧”的清新。

  来自广东梅州的游客杨小英带着家人第一次来到姑婆山,她兴奋地分享道:“一进入景区就感觉空气特别清新,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孩子一路上都在大口‘吸氧’,我们刚才还在森林步道看到了瀑布和野生鸟类,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在城市里根本找不到,以后一定会推荐朋友来!”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集中资源推动该区域实现提质升级。截至8月,度假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超7亿元,建设各类项目117个,贺州温泉提升改造等4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度假区距离市区约18公里,创建面积为33.9平方公里。度假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姑婆山、十八水、玉石林等一批游览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15.6万个,素有“华南地区最大天然森林氧吧”之称。地热资源储量大、水质优良,温泉水含氡、硒、氟等微量元素,目前已成功开采7口温泉井,最高水温达72摄氏度,日出水量7000立方米,被誉为“优质珍稀温泉”。

  当地多民族聚居形成了丰富的壮瑶文化、客家文化与非遗资源。度假区依托生态和温泉优势,构建起“森林休闲”“温泉康养”两大核心产品体系,推出森林吸氧、避暑休闲等旅游项目,并举办过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万人吸氧操、姑婆山超级越野赛等赛事。目前度假区共拥有酒店、民宿和公寓35家,可满足康养、文化体验和会务等多方面需求。

  度假区已建成集散中心、各景区服务中心和驿站三级游客咨询服务体系,提供咨询、预约等综合服务。交通方面,形成“快进慢游”综合交通旅游网络,开通高铁站、客运中心至度假区的直达旅游专线,区内设置3条景交车线路,建成慢行系统23公里,设9处驿站。导览系统完善,服务设施涵盖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生活配套齐全。

  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其巧表示:“我们始终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提升。通过整合森林、温泉及民族文化资源,度假区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康养产品体系,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度假区通过组织开展“潮玩三月三·相约游贺州”等文旅活动,以及承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足球项目比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持续提升度假区影响力和知名度。2024年,度假区共接待游客149.025万人次,年过夜游客规模达90.15万人天,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2.71天,接待过夜游客比例达56.92%。

  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度假区实现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曾经污染的“牛奶河”变成度假滨水公园,废弃矿山和尾矿坑被改造为游览区和标准足球场。

  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覃泓锦在采访中表示:“姑婆山旅游度假区是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和农民就业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培育康养、体育等新业态,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