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发现九节狼,遇天敌先拱起背部,同时左右摇头,还将前肢举过头顶

在四川盆地边缘,矗立着一座兼具雄奇与灵秀的名山——峨眉山。这里群峰叠翠,云雾缭绕,陡峭的山势间藏着无数奇景,“峨眉天下秀”的美誉早已传遍天下。

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峨眉山更是珍稀动物的“天然庇护所”。温润的气候、茂密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打造了绝佳的生存家园。

据统计,这里已探明的动物种类多达2300余种,其中2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有一种毛茸茸的“小家伙”,时常会给登山者带来意外惊喜。

9月8日,在峨眉山万福顶附近的山道上,一只模样憨态可掬的九节狼正低头在路边搜寻食物。或许是察觉到游客的“注视”,这只九节狼竟毫无怯意,转头对着镜头露出了圆乎乎的脸蛋,仿佛在打招呼,随后又迈着慢悠悠的步子,淡定地消失在林间。

它圆滚滚的身子像个蓬松的毛球,跑动时同手同脚的模样格外笨拙,蓬松的毛发随着动作轻轻飘动,那可爱的模样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这难得的“山野邂逅”。

01

自带“焦糖外套”,与大熊猫非亲非故,堪称动物界的“性别伪装大师”

被称作“九节狼”的小家伙,学名叫小熊猫。初次见到它的人,常会把它和小浣熊弄混——毕竟两者都有圆乎乎的体型和毛茸茸的尾巴,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熊猫的可爱程度远超小浣熊:它裹着一身温暖的红褐色“外套”,像是被焦糖浸润过一般,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

不过,千万别被“小熊猫”的名字误导,以为它和大熊猫是“近亲”。事实上,这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远没有名字听起来那么近。在分类学的“大家庭”里,小熊猫的“身份”曾一度十分混乱,就像个被反复“搬家”的孩子。

早年间,科学家根据它的外形特征,将它归到了浣熊科;后来又因某些生理结构与熊猫相似,被划入熊猫亚科;甚至还曾短暂“落户”熊科。直到分类技术不断进步,借助更精准的研究手段,科学家才最终为它“单独建科”,也就是如今的小熊猫科。

最新的DN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分类的合理性:小熊猫科与浣熊科、鼬科等同属于鼬总科。换句话说,严格来讲,小熊猫并不是“迷你版熊类”,它的本质其实是一只“颜值超高的鼬科成员”。

除了标志性的红褐色毛发,小熊猫还有不少“萌点”:它的毛发质地偏粗,但摸起来依旧柔软,部分个体的臀背部还点缀着橙黄色的毛尖;腹部的毛发则是深褐色,与背部形成鲜明对比,让它的体型看起来更显圆润。

最特别的是它的脸——成年小熊猫的脸颊两侧各有一块明显的白斑,像是特意画上去的“腮红”,但刚出生的小熊猫宝宝并没有这一特征,要等长到2个多月大时,白斑才会慢慢显现。

成年后的小熊猫,体型和一只肥胖的家猫差不多:体重通常在5千克左右,体长40-63厘米,而且雌雄个体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差异,就连专家也很难仅凭外表分辨出它们的性别,堪称动物界的“性别伪装大师”。

02

白天躲洞睡大觉,傍晚出来“干饭”,还是个“洁癖小达人”

小熊猫是个典型的“喜暖怕寒”的小家伙,它偏爱生活在海拔2500-4000米的温带山林里,是妥妥的“林栖爱好者”。茂密的树林不仅能为它遮挡烈日和风雨,还能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藏身之处。

和许多“夜猫子”动物不同,小熊猫的作息有些“佛系”:白天它总爱找个舒适的地方睡觉,石洞、树洞或是岩石缝,都是它的“天然卧室”。

它的睡姿更是萌到犯规——会把脑袋紧紧蜷缩在四肢中间,用前爪轻轻抱住脑袋,再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活像个裹着“毛被”的小婴儿,任凭外界再热闹,也打扰不了它的美梦。

说起来,小熊猫和大熊猫还有个相似之处——都有点“懒”。平时它不爱四处游荡,大多时候都待在自己的“小地盘”里,要么睡觉,要么慢悠悠地啃竹子,连和同类交流的兴趣都不大。

就算是已经配对的异性,也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频繁互动,其他时候更像是“合租室友”,各过各的小日子。

虽然不像大熊猫那样“顿顿离不开竹子”,但竹子和嫩叶也是小熊猫的主食。不过,它的口味可比大熊猫“挑剔”些,偶尔还会换换口味:浆果的酸甜、鸟蛋的鲜香、花朵的清甜,甚至是苔藓、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都是它菜单上的选项,尤其对带甜味的食物毫无抵抗力,要是发现一串成熟的野果,能抱着啃上半天。

小熊猫吃东西的姿势也十分有趣,总结下来有三种:站着吃、坐着吃、躺着吃。不管用哪种姿势,它都会用灵活的前爪紧紧抓住食物,送到嘴边,然后细细咀嚼半天再咽下去,那认真的模样,像是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佳肴。

更让人惊喜的是,小熊猫还是个十足的“洁癖小达人”。每次吃饱后,它都会用爪子仔细擦拭嘴角和脸颊,要是爪子擦不干净,还会伸出舌头一点点舔洗,直到脸上干干净净才罢休。就连排便,它也会特意跑到一个固定的地方,从不会随地“破坏环境”,这样爱干净的习性,在动物界可不多见。

吃饱喝足、收拾干净后,小熊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找个向阳的山崖或高高的树顶晒太阳。它会舒舒服服地趴在树枝上,把身体摊开,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一副慵懒惬意的模样。也正因这个可爱的习惯,四川当地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山闷敦儿”——“闷敦儿”在四川话里是憨厚、可爱的意思,用来形容小熊猫再贴切不过了。

03

遇敌“鼓掌投降”,看似霸气实则“战五渣”

在我国民间,小熊猫还有个听起来很威风的名字——“九节狼”。这个名字或许是人们看到它尾巴上的环状斑纹,或是觉得它偶尔的动作带着几分“狼气”而取的,但熟悉它的人都知道,这名字不过是“唬人的噱头”,就像“银样蜡枪头”,看着霸气,实则毫无战斗力,是典型的“萌系战五渣”。

在小熊猫生活的山林里,危机四伏。雪豹、金钱豹这些顶级猛兽,是它的“天敌天花板”;就连空中盘旋的猛禽,或是体型比它小一半的黄喉貂,都能轻松对它造成威胁。

更让人担心的是,小熊猫的“生存技能点”似乎都加在了“可爱”上——它的听力不算灵敏,视力也比较弱,嗅觉更是平平无奇,在危机四伏的野外,这样的“感官配置”无疑让它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小熊猫的爬树本领还算不错,遇到危险时,能迅速爬到高高的树枝上躲避天敌,这也成了它保命的“核心技能”。

不过,小熊猫虽然战斗力弱,却有着“不服输”的气势。正所谓“打不过,但气势不能输”,它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践行者”。

当遇到敌害或是受到惊吓时,小熊猫会立刻摆出一套“专属防御姿势”:先是把背部和尾巴高高拱起,让自己看起来更“魁梧”一些;接着慢慢抬起头,嘴里发出低低的喘气声,像是在“示威”;然后两只前爪快速拍打,做出“鼓掌”的动作,同时左右摇晃脑袋;最后,它会把前肢高高举过头顶,眼睛紧紧盯着对方,仿佛在“严阵以待”。

在小熊猫自己看来,这套动作或许是充满威慑力的“战斗姿态”,偶尔也能吓退一些胆小的捕食者。但在人类眼中,这一连串动作却格外滑稽——尤其是前肢举过头顶的模样,活脱脱像个犯了错、乖乖“举手投降”的小朋友,让人忍俊不禁,完全生不出“害怕”的感觉。

04

跨越国界的“萌宝”,种群数量却在半个世纪里锐减40%

小熊猫虽然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等省份的山林里较为常见,但它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国宝级萌物”。在国外,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适宜山林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然而,这份“可爱”却没能让小熊猫逃过生存危机。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间,小熊猫的全球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40%,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小熊猫的消失,也敲响了物种保护的警钟。

导致小熊猫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栖息地的丧失。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山林被砍伐、开垦,小熊猫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原本连成一片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不仅让它们难以寻找食物和配偶,还增加了遭遇天敌的风险。

二是非法狩猎的威胁。小熊猫那身柔软漂亮的红褐色皮毛,成了盗猎者觊觎的目标,许多小熊猫因此被残忍猎杀,它们的皮毛被制成衣物、饰品,在黑市上非法交易。

目前,我国的小熊猫数量大约在3000-7000只之间,全球总量也仅有约1万只。这个数字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无疑是“濒危”的信号。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