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理日报
“小县城”变“大公园”
□ 顾正林
远眺巍山县城。 顾正林 摄
1996年以前,巍山县城居民的休闲选择极为有限,仅有三个去处。“大公园”蒙阳公园依托大半个古城文庙扩建而成,占地30亩;“小公园”由古城北门拱辰门之外的小月城改建而成,面积不足5亩;还有一个俗称“大操场”的广场,原是文体部门管理的训练活动场,一条煤渣跑道和半个坑洼不平的足球场是其显著标志。那时,“大公园”春樱花盛开之际,很多居民会扶老携幼,专门请相馆师傅在樱花树下拍摄全家福;“小公园”里的儿童游乐场、“大公园”里的混凝土大白象滑梯,更是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后来,随着巍山县城拆迁部分单位和商铺,蒙化广场、文献广场、南诏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在2016年之前,这些广场和蒙阳公园共同构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大本营”。尽管这些地方绿荫环绕、鸟语蝉鸣,氛围喧嚣热闹,但空间略显拥挤,且缺乏专业的健身步道。
自2017年起,借助创建园林县城、“美丽县城”和省级特色小镇的契机,巍山县城的公园绿地数量逐年递增。数十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相继建成,小园林、微景观星罗棋布,特色民居庭院花木繁茂,临街单位也实施了拆墙透绿工程。昔日“城中村”柳邑村旁污水沉积、蚊蝇聚集的护城河下游地段,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绿水盈盈、杨柳依依的护城河公园;西北隅大厂队的臭水塘,蜕变为鲜花盛开的北隅公园,并与古色古香的崇正书院广场连成一体;环城东路路边旧时的“大坟地”,现已成为文华公园内孩子们最爱放风筝的数十亩绿茵地。从外地自驾前往巍山,驶入环城公路,就能欣赏到入城口的园林景观和四季各异的道路绿植;漫步在巍山古城,古街两侧的小园林、微景观让人移步换景。“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每个片区的居民都能推窗见绿,出门即达街角公园,尽享公共绿地空间带来的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十四五”以来,巍山县城不仅公园规模扩大、园林数量增多,还涌现出不少景区化的特色公园。菜秧河公园过去是堆放建筑垃圾的乱河滩,如今已建成滨河型公园,绿树掩映中,廊桥亭阁、牌坊巍峨,尽显古色古香。650米长的健身步道旁,春花秋叶相映,杨柳依依,坡挡墙上镶嵌着诗词书碑,生态河道里蒹葭苍苍。文华书院广场是最具文化气息的口袋公园,在腊梅、月季的芬芳中,石雕的“古城书香 巍山文脉”文化墙和“书香巍山 劝学励志”主题浮雕,成为游客了解巍山古城历史文化的窗口。文华山630米长的南诏王宫市井街区,园艺丛林中的城市雕塑取材于巍山的历史风土人情和非遗项目,生动展示了近代市井商贾民风,让人仿佛穿越回南诏盛世。小河桥古树公园在保护百年古树群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石材修复了明代古河道遗址,带状游路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完美融合。
春末夏初,文华书院广场怒放的月季,不仅缀满枝头,更刷屏朋友圈;五月雨后,文献街的蓝花楹飘落满地,也深深印在爱花人心中;深秋时节,古树公园的楷树映红天空。站在城中高处眺望,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巍山县城宛如一座“大公园”,令人心旷神怡。相信未来的巍山,环境将更加宜居,生活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