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胡同77号,红色大门特别显眼,门口挂着“东四胡同博物馆”的牌子。抬头一看,牌匾还是大作家王蒙的手笔。听说他年轻时就在这附近生活过,怪不得这地方有股浓浓的文化味儿。
走进胡同,感觉像穿越回了老北京。窄窄的巷子,两边是灰砖墙,家家户户门口挂着“国风静巷”的木牌,简简单单却透着古朴。东四这地儿,名字听着就亲切。原来是因为元代这儿是个十字路口,明代又建了四座木牌楼,皇城东边就叫“东四”。牌楼早没了,可这名字留下来,成了北京人嘴里的老地标。
博物馆不大,但收拾得敞亮。刚进门,迎面是堵影壁,左拐过个月亮门,第一个院子就到了。垂花门刷了新漆,彩画看着喜庆。再往里,第二进院有正房和厢房,全是展厅。后院还有个多功能厅,能开讲座、办活动。展区分了好几个,有讲东四历史的,有展示老物件的,还有文化交流的客厅,内容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东四胡同博物馆最吸引人的,是它把老北京的生活气息保存得活灵活现。比如展厅里摆的老家具、老照片,还有胡同里才有的自行车和搪瓷盆,看着就让人想起小时候。数据上说,东四片区有将近700年的历史,胡同的布局从元代就没怎么变过。这么多年,风吹雨打,格局还在,真不容易。
逛完博物馆,我兴致高得不行,冒着冬天的寒风,从东四四条逛到八条,又跑去旁边的钱粮胡同。路上看到老街坊们聊天的样子,还有小孩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感觉这胡同就是北京的魂儿。东四不光是景点,更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谁家在做饭,香味飘老远;谁家门口放着花盆,养得还挺精神。
说起胡同,很多人觉得它就是老北京的“名片”。这话不假。胡同里藏着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也藏着中国文化的根。比如东四这地儿,从前有钱人住四合院,普通人挤小杂院,大家各有各的日子,凑在一起就是一幅市井画卷。现在政府花心思保护这些胡同,修缮房子、清理巷子,还建了博物馆,就是想让这文化传下去。
胡同这东西,说小了是条巷子,说大了是种生活态度。东四胡同能留到现在,靠的是人气儿。居民住着舒坦,游客逛着开心,文化也传下去了。走在胡同里,我总觉得像在跟老北京聊天,每一步都能踩出点历史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