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以其浩渺的水域和丰富的生态为摄影师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吸引着人们前来游览、拍摄。为了展现一个不同于日常视角的巢湖,我们可以在正常光线下,用非常规的拍摄方法。例如,寻找独特的光线,利用长时间曝光、红外线、多重曝光等手法,为观者带来新奇的视觉感受。
天地间 张恣宽 摄
静谧角落 张恣宽 摄
海鸥伴我行 徐春林 摄
慢门捕捉动态美
慢门拍摄巢湖,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对时间的感知与表达。通过慢门技法,我们得以在静止的湖面上看到流动的时间以及光影的变化。
自然光是最好的光源,根据需要可适当使用滤镜,如利用偏振镜减少湖面反光,用ND滤镜增加曝光时间,来增强艺术效果。用三脚架以确保相机稳定是慢门摄影的关键,遥控器或定时拍摄功能则能避免触摸相机引起的震动。
清晨与傍晚时分是拍摄慢门的最佳时机。选择低角度拍摄,可以捕捉到阳光在水面上形成的金色光带,与水中的倒影交织成一幅幅梦幻般的画面。在慢门摄影中,我经常把快门设定为几秒甚至数分钟。这样的设置,使得相机在曝光过程中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动态细节,记录下水面细腻的光影变化,以及远处山峦和树木在湖面上的柔和倒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红外线拍巢湖
利用红外摄影设备或使用红外滤镜进行的摄影,统称为红外摄影。它是一种较为另类的拍摄方式,拍出的画面色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耳目一新。
红外线摄影,需要的器材是经过改装的相机(或红外滤镜)、三脚架、电子快门遥控器。通过使用几款不同波长的红外线滤镜拍摄可以看出,波段越低,植物的叶子越黄;波段越高,植物的叶子越白,这也是红外摄影最明显的规律。
从红外线的特点看,拍摄红外线最好的季节是夏、秋两季,时间宜选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红外光线最强。最适合红外摄影的题材是蓝天、绿色植物及水面,如果蓝天中有朵朵白云更是锦上添花。所以,巢湖是最适合红外摄影的地点。当然阴云密布的情景也非常适合用红外线来拍摄,它能使云的层次得到更好的表现。红外摄影对光线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选择在常规风光摄影的非黄金时段。
红外摄影用光上较宜选择顺光和侧光,逆光时光晕会显得很夸张,除非需要营造特殊效果。一般应尽量避免直对太阳拍摄。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雨雪天、薄雾天一样能拍出意想不到的照片。
760nm、950nm红外滤镜拍摄的是“纯红外”照片,这类波长的图片适合调整成黑白图片,后期处理方法也较为简单,直接在PS软件中打开,调成反差适合的黑白图片即可。
720nm以下波段的红外滤镜可以拍摄“半红外”的彩色照片,它需要PS后期的色彩调整,特别是想表现蓝天白云的场景,必须通过后期的“红蓝通道互换”,才能将洋红色的天空变成蓝天。例如《天地间》,使用卡色720nm红外线滤镜拍摄,构图极简,一棵白树位于湖面中心,在大面积蓝色背景衬托下十分突出,营造出空灵氛围。
多重曝光拍摄
多重曝光作为一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不仅能够融合多重影像,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视觉奇观,更能赋予照片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巢湖岸边,春日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摄影师可以选择在夕阳时分,将湖面上跳跃的光斑与劳作的渔民身影重叠,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富有故事性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巢湖的自然之美,更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实施多重曝光拍摄时,需要精确控制每一次曝光的参数,包括光圈、快门及ISO等,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图像能够清晰且自然地融合。
此外,后期的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软件工具对色彩、对比度和亮度的微调,可以使照片更加完美。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最终能够传达出巢湖岸边的那份独特韵味。例如《静谧角落》,长椅作为视觉中心,与多重曝光的春柳通过PS结合在一起,画意效果的柳枝与蓝天、长椅形成色彩对比,清新和谐。
加入鸟类
晨光初破,湖面上薄雾缭绕,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芦苇荡形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画卷。镜头缓缓推进,可以看到芦苇丛中偶尔探出几只白鹭,它们静静地站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巢湖边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通过长焦镜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面上空飞翔的鸟儿。它们或低飞掠过水面,或高鸣于枝头,每一声鸣叫都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最让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些优雅的鹭鸟,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展翅高飞,姿态万千。其中,不乏珍贵的白鹭、苍鹭等品种。长焦镜头下的它们显得如此真实而生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清晰可见。
此外,巢湖还吸引了众多候鸟前来栖息。随着季节的更迭,这里成为了它们的重要中转站或越冬地。通过镜头,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或群集而舞,或独自低鸣,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与自由。在巢湖边拍摄鸟儿时,需要耐心和专注,抓住鸟儿最自然的瞬间。拍摄过程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例如《海鸥伴我行》,海鸥、小艇与远处小山,组成了层次丰富的画面,形成了动静对比,偏冷的色调营造出静谧辽阔的氛围。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第 24期· 7版
作者:张恣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