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布林山歌表演。□李 怡 摄
在右江区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座充满魅力的村庄——布林村。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因独特的壮族山歌流派“布林调”而闻名遐迩。近日,笔者有幸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亲身感受布林山歌的无穷魅力,体验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文化之旅。
布林村位于右江区阳圩镇,距离百色城区35公里。一踏上这片土地,村子里的壁画便映入眼帘,它们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山歌文化,这些壁画不仅是村庄的装饰,更是布林村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
布林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村民们世代以农业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布林调”。2017年,布林村荣获“广西民族文艺村”称号,这一荣誉让这个小村庄声名远扬,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布林村的传统节日——贝优节。这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笔者有幸在今年的贝优节期间来到布林村,亲眼见证了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村民们便纷纷来到村头举行庄严的祭扫仪式。他们为先辈敬献花圈,表达了对先祖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祭扫仪式结束后,贝优节的狂欢模式正式开启。在鞭炮和锣鼓的欢腾声中,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端着酒杯唱着歌,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笔者被这热情洋溢的氛围所感染,随着人流涌入村庄,开始了布林山歌之旅。
在布林村,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布林调”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以木叶(龙眼树叶)伴奏的壮族山歌流派,村民们双手捏住木叶,放在嘴里吹奏出悦耳的声音,与动听的歌声完美融合,构成了独具一格的“布林调”。在贝优节期间,布林村的男女青年们身着盛装,在山脚下、马路两边对唱情歌。他们在对歌中寻找心上人,如遇意中人便互赠绣球、绣包等定情信物。优美动听的布林山歌唱响整个村庄,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爱情与梦想的世界。
除了情歌对唱外,布林村还举办了拔河竞技、千人山歌颂党恩表演、山歌串烧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布林村丰富的文化生活,更让人们对“布林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拔河竞技展现了村民们的团结协作和奋勇拼搏精神;千人山歌颂党恩表演则是一次壮观的集体演出,村民们用歌声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歌串烧则是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各种风格的山歌轮番上演,让人百听不厌。
在与布林村村民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对“布林调”的传承和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村民们深知“布林调”是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一直致力于将其传承下去。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传唱“布林调”,还通过举办山歌节、开展文化旅游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和学者前来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布林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传承和保护“布林调”的过程中,布林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打工生活,导致“布林调”的传承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布林村积极组织山歌培训班,邀请年轻人参与山歌表演,以激发他们对“布林调”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村民们还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将“布林调”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其次,布林村在传承和保护“布林调”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右江区人民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为布林村等传统文化村落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这不仅为布林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其他传统文化村落树立了榜样。
在结束布林山歌之旅时,我对“布林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据了解,近年来,右江区通过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布林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寻求与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合作机会,将“布林调”融入更广泛的领域和人群中。
布林山歌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布林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笔者看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个乡村的振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