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念一段数字就背上巨额网贷?上海反诈专家解析

  “在商场差点被骗了,一个50多岁的大姐举着手机对我说:小兄弟,我这卡号看不清,你帮我读一下……”

  “只要你对着视频说出4-6个数字,对方就能同时盗取你的面部识别加音频,生成AI的活体模型,接着破解你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再用木马拦截短信验证码。”

  “全程不超过30分钟,就能在网贷平台疯狂借款!”

  ……

  近期,“AI换脸网贷”防骗提醒视频在社交平台热传,引发网友热议。对着手机屏幕朗读数字,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背负高昂的网贷,真有这样的新骗术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了反诈民警、技术专家等,他们均表示“可能性不大”。不过,警方仍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读数字即网贷”可能性不大

  记者梳理发现,社交平台流传的相关视频,大多采用“亲身经历”式叙事,内容也高度相似:陌生人街头巷尾求助“读数字”,背后暗藏AI换脸网贷陷阱。其中,有一些视频更成为了点赞数、转发数都超过10万的“爆款”。

  记者联系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负责上海市反诈中心接警处置的二支队副大队长王烨华告诉记者:“根据办案实际,在上海目前没有这样的案例。”

  王烨华分析,从视频描述看,在极短时间内通过AI换脸在网贷平台借款,可能性不大。“对着陌生人的手机朗读数字,确实能获取声音和脸部信息,可对方没有你的身份信息、手机号、银行卡等,也没有通过网贷平台,怎么贷款呢?”不过,他仍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泄露的个人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二次利用,总归是有安全风险隐患的。”

  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反诈中心主任傅炯杰同样表示:“我们没有接报此类案件。”

  记者又采访了网络信息安全、身份认证及数据安全领域的专家,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他认为,视频中描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概率很低。

  “单从技术逻辑上来说,如今AI技术确实可以生成人脸模型,但效果如何,不能一概而论,也并非视频里所说的这么简单。”谈剑锋说,“我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案例。”

  “AI换脸”已被用于违法犯罪

  尽管视频中的描述比较夸张,不过记者检索信息发现,AI换脸技术确实已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

  近期,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被告人符某利用非法获取的195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和AI换脸软件,登录了23名被害人的金融平台支付账户。2024年10月,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符某有期徒刑4年6个月。

  本案中的某金融支付平台,存在技术风险——符某利用AI生成的动态视频,比如左摇头、右摇头、张嘴等,就能登录平台,修改支付密码。对此,检察机关发出了法律风险提示函,目前,该金融支付平台已完成整改。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除了解锁自己的手机,或在银行、随申办等官方软件中验证需要之外,其他场景建议谨慎使用人脸识别。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单位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采用防伪鉴别程序等,以免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转自 | 新民晚报

来源:新闻晨报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