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家都在讲 AI 改变各行业,尤其是距离 AI 落地更近的电商场景,但多数时候,听起来还是「太远了」。
然而,这一情况在今年的双 11 得到了彻底的改写。
今年天猫双 11,有一个关键词格外醒目—— AI 全面落地。AI 如何改变生意,已经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当下。AI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全面介入了商家的经营全链路。
据极客公园了解,在淘宝天猫,双 11 期间已有 500 万商家在用 AI 辅助经营。通过使用生意管家专为大促准备的 AI 助理,他们的经营效率平均提升 1.5 倍,商品点击率提升 10%。有些品牌的 ROI 同比增长了 30%,有些甚至翻倍。
这组数字是惊艳的,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真正能落地的「商家 Agent」带来的实际经营效果,验证和兑现了 AI 改变生意的巨大可能性。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清晰的事实:AI 电商,不再是「未来」,而是商家重构增长的现实选项。
实际上,淘宝如何在复杂的电商场景真正落地了大模型、Agent 产品,对于各行业的「AI 落地」都有启发性。
因此,我们与商家和淘宝 AI 相关的业务负责人聊了聊,从商家侧的 AI 产品出发,试图拆解何为「好用的 AI」,以及淘宝是如何通过 AI 产品实现了帮助商家经营提效、拓宽生意增长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场由 AI 驱动的商业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一个古老的问题——什么才是「会做生意」。
从工具到伙伴,AI 重构了经营逻辑
纵观淘宝在商家侧产品的动作,整体来看,他们是让 AI 从「工具」走向商家的「伙伴」,让 AI 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功能,而是一路陪伴商家的「数字店长」和「数字员工」。
今年,淘宝天猫商家工具平台,已经将各种 AI 能力,内化成了 1 个「AI 店长」和六大场景的「AI 员工」的 Agent 组合,简单来说:
AI 店长:双 11 专属能力「大促 AI 小助理」,为商家提供大促经营策略;
AI 数据分析师:负责数据和洞察;
AI 营销工具运营人员:负责活动的配置和价格的计算等等;
AI 人群运营:负责寻找和圈定最精准的人群;
AI 美工专家:负责素材的批量生产;
AI 订单助理:负责发货前的自动化处理;
AI 客服:负责售前导购、售中答疑、售后服务;
这些角色对应着商家经营的不同核心环节,这也是将 AI 从工具变成生意伙伴的关键转变。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一个两三人的小店,都能在后台体验到 AI「数字员工」的能力。

以「大促小助理」为例,这是淘宝在今年双 11 期间上线的 AI 经营秘书。它能自动监测店铺流量、转化、库存、价格、促销等核心指标,并实时提供经营解读,诊断经营流失风险,给出经营建议。
举个例子,小助理可能会在凌晨弹出这样一条提醒:「您的加购件数仅为 50 件,落后同行同层 10%。建议优化引流款素材或调整推广出价。」
过去,这样的分析需要运营花数小时在生意参谋上拉数据、算指标。如今,AI 只需几秒钟。根据平台统计,今年双 11 期间,AI 策略的经营牵引帮助商家节省了约 30% 的工作量。
淘宝天猫商家工具与开放平台业务总经理晓穆提到一个关键数据:大促期间「大促小助理」已为商家生成 500 万条大促经营策略,帮助效率提升 1.5 倍。
可见,电商的效率正在被「智能协作」重新定义。AI 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走向前台「合伙人」,以数字员工、经营伙伴的形式,与商家并肩作战。
晓穆认为:「AI 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帮人更会做生意。」
这种转变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显而易见的:
经营门槛降低了,小商家不再需要懂数据分析、会设计、写文案;
增长机会扩大了,AI 可以帮商家捕捉了过去人可能「看不到」的蓝海;
生意节奏加快了,决策、生产、反馈几乎都在实时进行。
淘宝天猫为商家经营推出的一系列「数字员工」代表了 AI 应用的新方向:不再是单点工具,而是贯穿经营全链路的智能伙伴。
商家 Agent 参与生意提效的三大维度
前面已经提到,淘宝在商家侧落地 AI 的核心思路是,让工具变成生意伙伴,让 AI 真正好用。
我们继续拆开来看,AI 在商家侧发挥作用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经营分析、创意营销、智能客服。
首先,用 Agent 做经营数据分析,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让分析变成一句话。
商家告诉我们,过去,要花几个小时拉报表、做对比。而现在只需要一句话:「帮我看一下最近的竞争流量变化。」
后台会自动生成报告,比如「上周支付金额微增 2.3%,主要由核心商品转化率提升 4.53%;搜索与付费流量下滑 18%,但转化效率远超同行。」
数据不只是数字,还是经营建议。过去人工分析要 2 小时,如今缩短到 2 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