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AI赋能应用不止机器人、具身智能。
“AI在武汉 从实验室到产业深处”系列试图走近武汉人工智能企业,走到各行各业深处,感受AI浪潮如何重塑产业。
AI时代,出版行业还有未来吗?
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形容媒介巨变是地球“板块”漂移,而“出版是在板块漂移中正在经历重塑的一座山”。
出版业的错位在于,读者渴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即时互动与延伸服务,但传统的出版理念里,出版方只要“把书印出来就完事了”。
这种“断联”,导致传统纸质图书陷入读者严重流失、内容形态固化的困境。
如今AI以其强大的文字处理和分析能力,将出版业推向重塑的临界点。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理工数传”)选择主动拥抱AI。
今年5月,理工数传作为出版业唯一代表,与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一同登上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
从纸书后端增值服务内容运营商,到“AI+出版”行业龙头,理工数传是如何做到的?
2014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增速十年内首次下滑。那一年,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刘永坚创立理工数传,聚焦数字出版。
为让纸质图书突破“纸张”这层物理限制,理工数传开发了RAYS平台:通过植入交互式二维码,纸质图书延展出有声书、闯关游戏、VR场景体验等功能。
一本书,变成了链接出版社、读者、数据的动态智能终端。
历经11年,理工数传与全国300多家出版发行机构达成合作,业内覆盖率超过60%。
与此同时,理工数传完成了3亿读者数据的画像沉淀。
当ChatGPT带着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登场,多年的业内数据沉淀也为理工数传敲开AI的大门:
2022年,理工数传将AI数字人嵌入纸质图书;2024年,出版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BOOKSGPT在理工数传诞生。
▼ “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发展研讨会”上,BOOKSGPT大模型发布。图/中国光谷
出版业有特定的业务流程、内容价值、版权管理、读者服务、盈利模式,需求复杂且精细。
AI对出版业的重塑,也精准深入到出版、运营、服务的全流程中。
所以刘永坚评价,“‘AI+出版’是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出版全产业链的创新模式。”
一本书从选题的确立开始。
传统出版业态里,编辑确立选题前要监测领域动态寻找选题,继而获取、分析市场数据,生成选题报告。
流程繁琐、周期长,人力成本支出更难以估量。
AI对数据敏锐的捕捉和处理能力改变了这个局面。
基于BOOKSGPT大模型,理工数传在图书出版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了AI助手。
例如,AI选题情报员监测图书榜单和业内新动态,为编辑建立潜在选题库;AI选题策划编辑收集同类竞品图书信息,辅助市场分析。
在更考验人力和耐心的后期审校环节,理工数传设置了“AI审校团队”,可以同时进行文本、音视频的校对,并实时监控、审查内容状态。
“AI让编辑环节提效超过150%。”刘永坚说。
▼ 理工数传基于BooksGPT大模型打造的AI编辑工作室。
当一切就绪,图书流向市场。
线下市场萎缩,倒逼出版社挤进直播赛道。
刘永坚提到,出版机构在新媒体营销中话语权非常弱,“读者流量全在第三方平台,还面临低价倾销的风险。”
出版社直播间,新书被1折售卖的例子比比皆是。
到了运营环节,理工数传于去年推出“书船”新媒体图书营销解决方案。
其核心是,利用AI擅于捕捉平台用户兴趣爱好的优势,辅助产出爆款营销素材、做出投流决策和数据复盘等,帮助出版社将图书精准送到目标读者手中。
“目前,帮助纸质图书做数字资源服务,帮助出版机构驱动读者数据分析,都能用AI技术实现”,刘永坚说。
读者拿到书后,出版社的服务才刚刚开始。
过去,纸质图书只能完成出版社向读者的单向传播,互动性差,附加值也低。
引入AI,其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满足检索和延伸阅读需求,深度学习和语音信号处理能力,则可以复制人的声音特征。
理工数传正在做读者个性化内容尝试:轻扫书中二维码,AI就能模拟父母或动画人物的语速和语调,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 理工数传与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打造的数字出版融合项目中,读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拥有自己的专属数字人。
AI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和互动延伸中,读者与出版社再度连接,纸质图书也逐步增值。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已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到2026年全球数字出版市场将达到68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4%。
刘永坚预测,AI与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千人千面”的知识服务,并在不同知识领域间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推动出版机构向综合知识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而理工数传将“以开放心态拥抱 AI,并勇敢地、紧密地进行探索”。
九派新闻记者陈冬艳 柴归 摄影记者秦轲 余兆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