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混合式量子芯片亮相,结合电子、光学与量子控制于45纳米制程

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西北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打造出全球首颗集成量子光源与控制电子组件的混合芯片,并以商业化45纳米CMOS制程完成原型制作,在量子芯片开发上迈出关键一步,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团队运用硅基“微环共振器”作为量子光源,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相关光子对”(Correlated Photon Pairs),为量子通信、传感与运算等应用提供关键量子位元(Qubit)。

Qubit的最大挑战在于稳定性差,容易受环境微幅波动干扰,造成运算错误,进而拉高冷却与环控成本。为解决此问题,团队在每个共振器内置光电传感器与微型加热器,结合芯片上的控制逻辑,可即时监控并自动校准共振频率,即使面对温度与电磁干扰,也能稳定产出量子光。

此设计让芯片具备“自我监控、自我校准”能力,显著提升稳定性,为量子设备导入封装集成与规模扩展奠定基础。

随着量子技术持续受到关注,这类芯片未来有望应用于安全通信网络、高端传感设备与量子计算机架构。特别是在量子网络中,稳定产出并控制光子对的组件将是关键基础;而在传感与运算场景中,具备即时控制与片上集成能力的模块,也有助于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准确度。

尽管本次技术集成具高度潜力,但目前仍处于单一样品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制造。研究团队尚未公开完整制造成本、良率与实际量子运算应用表现。

未来若要进一步推动产业落地,仍须依赖跨领域技术集成与应用场景验证,才能将此量子芯片从原型推向成熟商品化。

(首图为示意图,来源:shutterstock)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