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 助力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7月21日晚,省陇剧院百姓戏曲剧场举办了大型陇剧《大河东流》专场演出,观众是正在兰州进行研学交流的酒泉市肃州中学师生120余人。此次观演活动是肃州中学师生暑期赴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百年附中觅勤慎诚勇,交流互鉴促两校合作”主题研学夏令营的重要文化体验环节。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大河东流》以20世纪30年代兰州抗战为背景,聚焦黄河筏客子群体,讲述了刘、王两家两代人从恩怨纠葛到携手运送抗战物资的故事。剧中融入中山铁桥、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等地域符号,以及牛肉面、灰豆子、手抓羊肉等特色饮食文化,通过“一唱众帮”的陇剧“嘛簧”特色唱腔,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故事搬上舞台。该剧自2024年5月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演出50余场,并于今年6月登陆央视戏曲频道,吸引百万观众线上观看。
演出当晚,省陇剧院百姓戏曲剧场内气氛热烈。观众们随着朱槐花、刘金城等角色的命运起伏,深切感受到黄河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家国情怀。剧中“祭河神”一幕,演员们踩着铿锵的太平鼓点起舞,既展现了对母亲河的敬畏,也彰显了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担当。“陇剧《大河东流》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变迁。作为教育者,我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肃州中学教师陈永亮表示。
“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羊皮筏子的故事,课本里的黄河文化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中山铁桥、牛肉面这些熟悉的符号出现在剧中,感觉家乡的历史离自己特别近。”肃州中学学生黄海娜说。学生王新翰表示:“演出将甘肃的历史、文化与民俗元素巧妙融入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比课堂讲解更具感染力。演职人员的表演精彩纷呈,唱腔优美动人,让我深刻领略到传统戏曲的魅力,也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兰州本土文化故事,看得人热泪盈眶”“兰州方言,兰州特色美食,中山桥、白塔山,太亲切了”……同学们边走边聊。
《大河东流》植根甘肃本土,尤其“羊皮筏子”这一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正是当下甘肃夏季旅游的热点之一。近期,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众多省内外游客慕名前往黄河兰州段等地,亲身体验乘坐羊皮筏子,感受黄河风情,而剧目演出恰好与这一热点形成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省陇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正全力以赴投入“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剧目录制的紧张工作中。尽管如此,剧院依然高度重视此次面向研学师生的演出任务,克服困难,精心排练,确保了演出质量,体现了国有文艺院团服务社会、普及艺术的责任担当。
此次专场演出,是省陇剧院积极履行艺术普及教育职能、服务青少年美育的具体实践。它为肃州中学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两校师生的研学交流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效促进了青年一代对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陇剧的认知、了解和认同,为本土文化的传承播撒了种子。
来源:甘肃省陇剧院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