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隐私岂容非法“变现”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伍里川

近日,四川成都的王女士收到配送员的骚扰短信,愤怒与困惑涌上心头:明明平台承诺对用户电话加密,为何对方能知晓她的真实号码,甚至连购买过何种商品的隐私信息都被窥视?这起事件一经曝光,引发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

《法治日报》调查揭示,隐私泄露已成为影响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用户家庭环境被偷拍、快递面单信息在黑市流通等问题频繁曝光。有人专门收集丢弃的快递包装以获取用户信息;部分配送App在虚拟号通话时会自动关联真实号码,短信通道也未进行加密处理,导致用户隐私在配送环节毫无保护可言。王女士被骚扰的经历,道出众多消费者的担忧——个人隐私正面临被恶意利用的风险。

配送员公然骚扰的行为属于少数,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根本无法察觉隐私被泄露。窥视者隐藏在暗处,而消费者信息却暴露无遗的现状,令人不寒而栗。事实上,“消费隐私权”早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国家惩治非法获取个人隐私行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贵州省龙里县人民法院日前审结的一起快递从业人员非法获取、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4名被告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

即便有“高压线”和“防护网”,为何仍有不法之徒伸出黑手、肆意越界?究其原因,利益诱惑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在龙里县的案件中,快递公司装车员潘某、罗某受“每条信息0.8元”的利益诱惑,连续一周偷拍快递面单,经过层层加价倒卖,最终以每条2.5元的价格流入黑灰产市场,累计非法获利近3万元。

同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隐私保护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如加密虚拟号被轻易破解的情况便是证明。此外,部分消费者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在隐私权被侵犯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更多消费者的隐私将会被不法分子“围猎”,消费者合法权益将受到更严重的损害,配送行业规范、市场秩序以及消费安全将无从谈起。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消费者不能对隐私侵犯行为选择沉默,而应勇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但个体维权的力量毕竟有限,相关部门和消协应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及时介入并提供援助。

部分平台和店家看似无辜,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了消费者信息。对此,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制度完善,督促平台和商家加强隐私保护,有效整改“虚拟号被破解”“短信通道存在漏洞”等问题,严格限制配送员对用户隐私信息的访问权限。

监管部门在热点事件的真相调查和责任认定上,必须秉持严谨态度,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更关系到法治尊严。此外,可考虑在《快递暂行条例》中增设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保护专章,进一步堵住法律漏洞。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一笔消费记录、每一条配送信息,都是构成个人数字画像的像素点。保护“消费隐私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仅考验技术创新的精度、法律制度的力度,更检验着全社会守护公民权利的温度。以全流程的严密监控、全链条的严谨防护,将隐私保护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每一次消费都安心放心舒心。


(科技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