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 ITBEAR
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以一场名为“边界觉醒”的超级科技日,向世界抛出了“技术核弹”——钠新电池、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三款产品,以及一款专为重卡设计的钠新24V启驻一体蓄电池。
这场发布会的核心关键词是“多核”,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参数的堆砌。
当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出“多核时代才是真正的‘您的时代’”时,他实际上在宣告:动力电池行业从“参数内卷”转向“需求定制”的拐点已至。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发布会可能只是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名词,但对行业来说,这是一次“边界觉醒”。
宁德时代用钠电池打破了锂资源的桎梏,用双核架构重构了性能组合的逻辑,用超充技术挑战了补能效率的极限。更关键的是,它让电池从“车企的供应链配角”变成了“用户需求的直接响应者”。
01
一场“去锂化”的能源革命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的发布,标志着钠离子电池首次实现大规模量产。其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与磷酸铁锂电池相当,却能在零下40℃保持90%可用电量,甚至在仅剩10%电量时仍维持动力不衰减。
这一性能直接击中了北方市场的痛点——冬季续航缩水、低温启动困难。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1倍,且分布广泛,宁德时代通过规模化(规划年产能60GWh)将动力电池产业从“锂矿焦虑”中解放出来。
但钠电池的野心不止于此。商用车领域的钠新24V重卡蓄电池,以“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61%”和8年寿命,宣告铅酸电池时代的终结。
铅酸电池的污染问题长期困扰商用车行业,而钠电池的环保性和经济性,让“天下无铅,车电同寿”从口号变为现实。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材料科学的硬仗。宁德时代通过原子级材料重构技术,将钠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1万次,较传统锂电池增加40%。
而复合抗冻电解液技术,则让电池在极寒环境下仍保持离子传输效率——这是北方市场大规模电动化的关键钥匙。
02
双核架构
如果说钠电池是“破界”,骁遥双核电池则是“重构”。
双核架构,意味着电池包拥有两个强大的“独立能量区”,同时具备五大双核功能,包括高压双核、低压双核、结构双核、热管理双核以及热失控安全防护双核,能确保动力输出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设计让电池从“单一性能赛道”转向“场景化定制”。
以钠-铁双核方案为例:钠电池负责低温环境下的稳定输出,磷酸铁锂则提供高能量密度,两者协同实现零下40℃仍能续航500公里。
而铁-铁双核方案搭载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将轴距3米车型的续航推至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低至0.1元——这几乎是对燃油车经济性的终极挑战。
更颠覆的是“自生成负极技术”,可让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可在同样的电池包空间内配置更多的电量,支撑起更长的续航。
该技术可以灵活适配各种材料体系,当搭配三元体系时,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至1000Wh/L以上。
03
超充与生态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的发布,将充电倍率推至12C,1.3兆瓦峰值功率实现“1秒补能2.5公里”。在零下10℃环境下,15分钟从5%充至80%,效率较前代提升100%。但超充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参数——它正在重塑整个补能生态。
宁德时代的目标是让超充桩成为“新型基础设施”。1.3兆瓦的功率对电网负荷提出极高要求,这意味着车企和充电运营商必须与宁德时代深度绑定。
另一方面,超充技术的突破加速了“车电分离”商业模式。以钠新电池为例,其巧克力换电车型将于2025年12月量产,用户可灵活选择电池租赁方案。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购车门槛,更让宁德时代从“电池供应商”升级为“能源服务商”——通过电池循环利用和储能网络,构建闭环生态。
总结
多核时代的赢家
宁德时代的“多核革命”,表面是技术突破,实质是商业逻辑的重构。
它用钠电池打破资源垄断,用双核架构定义场景化需求,用超充技术绑定行业生态。
曾毓群说:“我们不希望被定义为电池的制造商,我们更希望把自己称为新能源产业的开拓者。”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宁德时代正在从供应链的“乙方”变成规则的“制定者”。
随着多核架构在智能驾驶、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领域的深度渗透与创新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深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