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与传统艺术设计创作的融合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姜雪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医疗、金融、设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设计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使得过去的设计范式逐渐消解、新的设计范式悄然建立。与传统艺术相比,创作方式、存在形式、美学特质等都发生了变化,并借助先进的当代科技成果——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从内容、技巧、技法各方面,对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形态进行融合,在重新定义艺术创作边界与意义的基础上,推动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创作理念:从经验主导到智能分析

传统艺术创作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塑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范式,为艺术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传统艺术设计往往依赖于设计者的个人经验积累和主观审美判断。现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系统分析海量的艺术史资料、当代设计案例和用户行为数据,从中精准提炼出跨时代、跨文化的创作规律和趋势预测,为艺术家提供多维度创作支持。在该融合模式下,艺术家不仅可保持创作主体地位和最终审美决策权,而且可借助AI的数据分析能力获得更全面、更客观的创作参考,实现主观灵感与客观洞察的协同增效。人工智能还能快速解构数百种艺术流派的视觉特征、技法特点和美学原则,为艺术家提供跨时代的风格融合方案与组合建议,艺术家可基于自身专业素养和文化理解进行筛选、优化与再创造,推动艺术语言实现突破性发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将大数据分析揭示的客观市场趋势与设计师基于经验形成的主观判断相结合,使二者相互印证、彼此补充。

创作方式:从个体构思到人机协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性发展,艺术家与设计师将面对的是与人工智能深度合作的人机协同创作时代,对人机协同创作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具备不可解释性的创造能力,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非人类”机器智能。如何突破当下AIGC内容中人工智能单一、静态的“类人”身份与边界范式,让人工智能以“非人类”的智能与人类进行深度协作,是当下推动人工智能与内容生成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实际创作流程中,设计师仅需输入创意需求和相关参数,人工智能技术便可根据深度学习模型快速生成多个设计变体,然后设计师再从这些初步方案中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形成高效的设计迭代。以Adobe Firefly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计工具支持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时修改图像,设计师只需说出“让背景更暗些,增加霓虹灯效果”这样的简单指令,系统就能立即呈现相应效果,真正实现创意表达的“所想即所得”。

创作主体:从专业精英到大众共创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彻底重塑艺术创作的主体格局,推动艺术创作从专业精英垄断走向全民参与的民主化时代。以Canva、DALL-E为代表的新型AI创作工具可凭借其直观的交互界面和智能化的创作辅助,使得没有任何专业训练背景的普通用户也能轻松生成具有专业水准的设计作品,使得传统意义上泾渭分明的“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国际艺术与技术协会(ISEA)预测,到2030年,全球超5亿人将用AI创作艺术。无需素描十年功,或苦练文笔,只需几句提示词,就能生成可与大师媲美的作品。2023年,印度一位13岁少年用MidJourney设计游戏概念图,被Epic Games看中,签约开发。这波“人人艺术家”的浪潮,正如19世纪摄影术让画像普及,彻底打破艺术壁垒。

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设计的融合,标志着艺术创作进入人机协同的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算法分析与数据驱动,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创作边界,而传统艺术的审美经验与文化积淀,则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供了价值引导与深度参照。未来,人机协同的融合模式需在技术可能性与艺术本体性之间寻求平衡,助力艺术行业迈向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未来。

(作者系长江大学传媒学院助教)


(科技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