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硬件成本包括晶圆成本+掩膜成本+封装成本+测试成本四部分,写成一个公式就是芯片硬件成本=(晶圆成本+掩膜成本+封装成本+测试成本)/ 最终废品率。
封装成本就是将基片、内核、散热片堆叠在一同,制成大家日常见到的芯片。这个过程中所要破费的成本,普通状况下,封装成本占硬件成本的5%-25%左右,不过IBM的有些芯片封装成本占总成本一半左右,听说最高的曾到达过70%。
硬件成本比较好明白,但设计成本就比拟复杂了,这当中既包括工程师的工资、EDA等开发工具的费用、设备费用、场地费用等,还有一大块是学问产权费用,不同的公司的设计成本差异宏大,目前,前面几项费用曾经处于一个稳定的程度,各家公司差异不大,芯片设计成本中差异大的是学问产权费用,比方联发科就要给高通交纳巨额的专利运用费,他的成本就是比高通要高很多。
国际上通用的芯片定价战略是8:20定价法,也就是硬件成本为8的状况下,定价为20,Intel普通定价战略为8:35,AMD历史上曾到达过8:50。一枚芯片采用8:20定价法,在产量为10万的状况下,其售价为305美圆;在产量为100万的状况下,其售价为75美圆;在产量为1000万的状况下,其售价为52.5美圆。
由此可见,要降低芯片价钱,产量至关重要。假如芯片以亿为单位量产的话,比方苹果的芯片,即使掩膜成本高达10亿美圆,分摊到每一枚芯片上,其成本也就10美圆,但是假如芯片的产量只要100万的话,一枚芯片的掩膜成本就高达1000美圆,这明显是没有竞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