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体育赛事的传播资源应该对准公众吗?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经常接到业内朋友的咨询,问题多半是“我们在做一个赛事,很多球队参加,但是不知道怎么宣传推广?”


体育赛事


说来体育产业大热,体育创业者纷纷聚焦赛IP,盖因赛事是体育行业中最瞩目的一环。

但是大家很快就发现,具有巨大公众关注热度的只有几个顶级赛事,一只手都数得出来。

而在对顶级赛事IP的话语权争夺上,大家前几天已经看到了,以姚明之力,向篮协争夺CBA的竞赛管理权尚且遭遇了以卵击石般的失败。

有的人问了,那是不是可以转向开发商业赛事呢?
引用一位业内权威人士的话:“ 外国球队来中国打友谊赛或者商业比赛变得越来越困难,我10多年前做下来发现不能玩,一是盈利模式没有任何变化,还是靠赞助和门票,版权根本上不来多少。”

而且现在的球队球星都已经被商业赛折腾够了,当球迷买票进场之后一下就能看出球员们在出工不出力。这正是体育的微妙之处,赛事的魅力就在于全情的投入。


“商业赛事”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透支

甚至可以说,“商业赛事”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透支。

所以大部分体育赛事创业者们的空间,确实只能是草根联赛,也就是非职业赛事。

文初的那个问题,是对一个赛事项目非常迫切的自我造血问题,初做草根赛事者,很容易陷入常规思维的误区,把自家赛事的对标对象设为职业赛事,然后赛场包装和赛事传播照职业赛事拷贝一份,力图有朝一日达到职业赛事的影响力。


体育赛事项目


这个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业者手中的草根赛事观赏性是很低的。而且在长期内都不可能达到职业赛事的观赏性。如果是校园赛事,可能还有本校粉丝,社会性的草根赛事基本上都可以不设观众席了。

所以,草根赛事的传播资源,首先应该聚焦在参赛人员上,换句话说,草根赛事首先应该做好的,是参赛者服务

这个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运动员,运动员是赛事影响的的第一层人群,第二层是工作人员,包括领队、教练员、裁判、比赛监督、场地或场馆管理员、赛事志愿者、安保、医护人员等等。第三层才是观众。


体育比赛服务


如果轻视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服务,而把传播资源聚焦在观众上,无异于在沙滩上盖城堡。

实际上,球类运动的草根赛事完全可以借鉴一类赛事的传播经验,那就是马拉松赛事。因为马拉松赛事本来就没有队伍这一说,参赛者服务只能以个人为单位。;传播资源上也没有球队明星这一说,只能靠做好参赛者服务去赢得口碑,,这样反而探索出了很有效的经验。

相比之下,球类草根赛事还是习惯以球队为单位去服务,显得过于粗放;传播方式还是在努力争取观众来看球,却往往忽略了参赛者服务。


体育比赛服务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就需要球类赛事仿效路跑赛事,有信息化的参赛者登入系统,随时可以调用参赛者信息,而不能再仅仅依赖传统的秩序册和联席会,那太慢了。

草根赛事的传播资源应该对准参赛者自身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自媒体时代已经完全来临,离赛场情况最近的新闻源,已经从赛场记者变成了球员自己。


体育赛事传播


草根赛事应该完全利用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晒的心理,将整个赛事打造成一个巨大的UGC矩阵。其实,路跑赛事相关的公众号也正是这么做的。

(体育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7月13日 05:1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