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也好、赛事也好,本身都是内容。在内容变现、内容商业化方面,在尊重体育产业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和文娱产业多多借鉴。体育行业本身就是离钱近的行业,在政策利好、资本涌入之后,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商业化尝试。
2014年底的46号文件点燃了投资者和创业者对于体育产业的热情,10年时间从3000、4000亿的体量增长到5万亿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那么巨大的产业增加值来源于何处?众所周知,体育行业顶端IP、头部内容的价值最大,但是如何实现IP、头部内容的商业化,不仅是通过简单、直接的“买、买、买”,而且要通过整个行业的不断成熟来逐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顶端IP是不是有足够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来承载;第二,体育人群消费意愿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增长是不是足以支撑IP内容的消费。
行业集群之所以可以上升为产业,首先要实现规模经济,具体表现就是大量的、有生命力的企业;其次要完整的结构、完整的产业链条;第三要有稳定的买方需求。当下体育行业的产业特征并不明显。体育行业的公司规模偏小,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衍生层的鞋服和装备制造占据了70%的份额,然而我们也不能对于需求的高速增长视而不见,近几年马拉松赛事的数量都在成倍地增长,小型健身工作室、健身房、瑜伽馆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在我们身边。体育行业不会仅仅因为资本的力量、政策的利好就实现爆发,真正能够引发体育行业爆发的是需求增长。
在当下的体育行业,“IP概念”被乱用,一个赛事叫“IP”,一场比赛也叫“IP”。一纸赛事授权就可以去资本市场讲“IP”的故事。NBA、欧洲五大联赛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培育了无数的巨星、上演了无数的传奇才形成了当今的巨大影响力,才能称之为IP。体育IP之所以有价值,主要是因为本身的粉丝粘性,持续的影响力,尤其是激发衍生消费的能力。CBA和中超是当下中国体育行业公认的IP,在IP缺失、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我们是可以孵化出自己的体育IP的,但首先要对于这项运动和赛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IP开发的商业化能力也至关重要,最后就是耐心,不是每一个IP都可以成长为中超和CBA。
就赛事商业化能力而言,我们和国外的同行相距甚远。我们的赛事也刚刚经历从无到有的阶段,一方面全民健身类,参与门槛低的赛事井喷,比如说各种的路跑;另外一方面垂直类,专业性强的赛事在稳步成长,好在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在有限供给的情况下,这部分赛事的参与人数增速极快。
赛事发展阶段
赛事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举办赛事。从政府手中承办赛事或者自己开发赛事IP,可以协调各种资源,通过初步的商业化运作,先把赛事办起来。
第二个阶段:运营赛事。通过营销提升赛事知名度,通过引入专业化的办赛团队提升整个赛事的体验度,通过更好水平的商务能力挖掘赛事更大的商业价值。
第三个阶段:赛事经济。通过赛事IP的影响力,通过赛事以及配套的产品,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条;通过赛事IP的影响力激发目的地消费,比如旅游、餐饮、住宿等;通过赛事IP的影响力实现衍生品收入,比如游戏、鞋服、周边产品等。我们大多数的赛事还属于第一阶段,办赛能力、办赛经验在提高,但是大部分赛事商业化能力依旧非常欠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体育行业很多优秀的办赛公司、赛事运营公司都有金融背景或是很强的营销基因、广告基因。本身赛事就已经筛选出了相对精准的受众,赛事对于广告商、赞助商来说是天然的匹配,挖掘赛事的商业价值要跳出单场比赛的概念,大胆发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