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体育产业表面上看来热火朝天,但相信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们,能对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更为明晰的了解。诚然,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令这个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但如何促进体育消费,带动业界自身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形成,依然是摆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正因如此,中国的娱乐营销发展速度同样远快于体育。据IEG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营销市场上,体育占到了近七成(67.96%)。但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娱乐市场的一家独大,共计312个小时的中超,其1.5亿人民币的冠名费用远低于五亿人民币冠名费的《缘来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3》等综艺节目。
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此外,我们也看到了桎梏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群众缺乏足够的消费渠道。对于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或许办张健身卡练练力量跑跑步,再买点运动装备就是他们的主要体育消费了。如果再有点“觉悟”的,还会办个视频网站的体育会员,而更多的体育消费,还是瞄准了更精准的人群。
体育内容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
在其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体育内容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吸引人群关注、参与乃至产生消费?众所周知,自46号文件发布以来,中国的体育产业可以说是迎来了一轮资本浪潮,在这波浪潮的浪头上,是数字媒体公司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大规模购买。虽然NBA、奥运、英超、中超等顶级赛事媒体版权价格水涨船高,但新媒体公司仍然将这些体育产业中的顶级赛事资源收入囊中。
体育人才缺失
最后,则是每个行业多多少少都会面对的体育人才缺失的问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人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有过这样一番精彩的论述:“我经常讲一句话,术的层面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层面是道,道是什么?不要以为是什么战略、创新,错!就是人。从我自身的经验,从万达的发展,我深深体会到,人就是钱,人就是事业,所以人才是决定性的。”同样,被称为“体育传媒教父”的马国力先生也清楚地意识到体育人才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体育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几乎所有环节都要和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中国体育产业的春耕还需经历漫长的努力,而春耕最重要的就是人。”
中国社会现代体育基因的缺失、娱乐对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占据、体育消费渠道的有限、体育内容质量的有待提高,人们消费意愿的不足以及所有行业都面临的人才缺失问题,令中国体育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