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菊与刀》,依然有很多思考与震撼,依然舍不得读完,震撼于一个美国人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震撼于一个西方文化者对于东方文化的解读,震撼于作者对文化解读坚持的客观的态度。“每种文化各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不存在谁好谁坏,谁优谁劣的绝对判别。”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这本书做到了。
当下,中国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曾经我们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其反面是什么?是中国的月亮是世界上最圆吗?显然不是,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月亮都一样的圆,但这也很难,因为大多数人没去客观的看外国的月亮,也没办法客观的看外国的月亮,我们急于证明中国的月亮是最圆的,如果我们只是为证明“中国的月亮是最圆的”,那么就不可能做到客观与公正。本书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写于1945年,当时的日本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作者“不但以文化形貌论谈论了日本文化的特质,还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写书不是为了证明日本的可恶,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文化而优劣,文化无好坏,文化只有不同而已,虽然书中有大量的篇幅讨论日本发动二战的原因和日本在战后的一些表现,但一直只是讨论原因,不涉及好坏。
如,日本为什么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奋起而战”,“应该扶持落后的中国兄弟作为大东亚的同等种族”,对于这句话,我们愤怒,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情绪反应很大,无法保持“不涉及好坏”的评价,可是,我们研究观察日本的文化是为了证明日本是“坏”的吗?如果是,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自信,可以“自信”吗?
是的,除非我们能够用足够客观的标准,足够客观的证明“外国的月亮和中国一样圆”,我们的自信才不是盲目的“自信”,我们才能自信得有底气。那么,今天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我们的任务是找到那把更很客观的尺子,找到时更科学的方法,去比较,去分析,如本书的作者那样,时刻坚守一个文化人应有致学精神,不被情感带偏,不急于得出结论,不为证明某个结论去研究文化,这是本书给我的震撼之一,这是作者本尼迪克特最了不起的地方之一。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另外一个思考关于中国文化。我是一个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人,对于中国的文化,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诸多的相似之处,读本书,时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 物质与精神
“日本人认为精神是主要、永恒的,物质虽然必要,但是物质是附属的,瞬间的。”中国人何尝不是也这样的吗?“物质”甚至可以成为贬义词,比如“物质女”,自古以来,我们也一直是一边穷着,一边鄙视着物质,似乎一个人不要物质,就可以有一种特殊的光环,而一些有钱人总让人想到什么“为富不仁”之类的联想,追求精神的至高无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
2、关于等级
对于社会的等级,“承认等级制度对于日本人来说就像呼吸那么自然”这一点,中国人完全一样,中国人太习惯社会等级,没有等级反而让很多时候不自然。比如,现在我们仍很习惯在正式场合称呼别人时加上他的社。会等级词语,如果直呼其名,会变成对他人的不尊重,如“张主任”“李局长”等,我们对于社会等级比我们自个高的,要注意很多的礼节,如出行时让等级更高的先行,就餐时,让等级更高的人先入座,这时,如果谁也不会说“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等级的存在没有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反而,如果把这些等级都去掉,让我们很不自在。
3、 亲子关系
中国的文化中也过多的强调“恩”,养育之恩,所谓跪哺之恩,这是一种“债”,是一辈也还不了的债,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却依然还不了,还得百善孝为先。西方人讲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都有边界,只有“恩”情没有边界,于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带着一生还不了的“债”,一个儿子不管有多大的成就,也不管其父亲已经多少年老体弱,需要儿子才能活着,父亲都可以以“不认你这个儿子来威胁儿子,因为如果,这个父亲不认儿子,儿子将永远还不债,他将永远成为罪人,他的朋友、亲戚如果知道这事,将永远谴责这个儿子,这个儿子将永远生活在内疚中,我们的文化中还强调“孝”即为“顺”,就是无条件的服从,不问对错,没有原则,没有底线。
亲子关系中,不强调爱,或者说没有爱,因为爱是无条件的,但我们的亲子关系是“养儿防老”,这个爱是受义务约束的。在这一点上,从小,我也不觉得我父母是爱我的,虽然这个话不能说,也不敢说,但父母经常对我说的是“女孩子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嫁人的。”父母太注重儿女的价值感,这里有爱吗?反正小时候我是一直质疑这一点,所有要求歌颂父母的作文,我都很反感,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人。
4、 关于孩童的规矩
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真是太像了,中国对孩子几乎没有太多的约束,随着年龄的增长,约束也增多,至结婚时约束达到极点。对于孩子,我们经常会说“他还少,以后长大了会懂事的。”“童言无忌”,孩童可以几乎不遵守3、 任何的规矩,大人还会在一旁笑他可爱,可是到了成年,社会会给很多的规矩,大到为人处事,小到吃饭睡觉,处处有规矩,而到了老年,这些规矩又可以放松。
这些我们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但作者却看出了不同,因为美国人不这样,他们刚好相反,他们在孩童时,受成年人的约束,最常见是吃穿,在美国,未成年人不得买烟酒,但成年人可以,未成年人不能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成年人可以,细想,真是那么一回事,只是我们平时没想那么多而已。
总之,文化很难自觉,只有细细研究过不同文化后,才能更加清晰认清自己,只有更加认清自己,才能建立文化自信,否则,会陷入文化自大,希望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真正的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文化,真正的走向文化自信。
(
文化产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