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涌“芯”潮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甬城涌“芯”潮

——解析浙江宁波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图为宁波市种业公园一景。 资料图

  说到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宁波市,很多人联想到的是繁华与现代。这种标签同样适用于农业最为基础的“芯片”——种业领域。西瓜界的翘楚品种“美都”、籼粳杂交稻中的明星品种“甬优1540”,都来自宁波。以“甬优1540”为代表的甬优系列优质稻种,广泛种植于全国17个省市,在9省创下40多项高产纪录。

  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共有127家种企,其中6家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已累计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种27个、国家登记或省级审定品种286个,无论数量还是含金量都在全省首屈一指。新质生产力引吭高歌的背后,是该市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企融合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金秋丰收季,记者走进甬城,探寻涌动着的“芯”潮。

政府搭台,龙头“唱戏”

  看中国人的主粮水稻,北纬30°线尤为瞩目,以其为界,形成“南籼北粳”的格局。浙江大部分区域贴近于该线,表面上“可籼可粳”,却都不占优势。能否化解“尴尬”局面,培育出兼具籼粳稻优势的新品种?宁波的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始于1982年,并于2000年育成第一个杂交粳稻品种“甬优1号”。5年后,“甬优6号”横空出世,破解了水稻籼粳亚种间远缘杂交这一世界性难题,并被认定为我国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2006年,从市种子管理站剥离出的宁波市种子公司,企业研发团队主要人员由宁波市农业科学院长期委派,推动甬优系列杂交水稻不断问世。如今,经过股份化改造的“宁波种业”,国资、科研机构与研发团队三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公司副总经理晏华明深有感触道,正是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激发了企业活力。

  在种业管理体制上,宁波进行了系统性重塑,实行归口整合、统一布局,积极探索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形成“1+10”种业政策工具箱,即以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意见为顶层设计,从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企业扶优扶强、高素质人才引育、知识产权保护等10个关键领域集成发力。运用财政资金引导,宁波落实种业发展资金2亿多元,撬动社会资金超10亿元。

  鄞州区堪称宁波整个种业的“总部”,已经形成“研发育种在内、制种用种在外”的发展格局。在整体布局上,以甬台温高速复线到象山港大桥为轴线,全区分为蔬果粮食种业、林特种业、滨海水产养殖种业三大集聚区,推动高端要素集聚,筑造种业“硅谷”。“宁波种业”即将搬入的总部大楼,就位于该区姜山镇。

  据了解,“宁波种业”育成上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组合,有7个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籼粳杂交超级稻”。近两年,其研发经费超3000万元,占到总营收的6%以上。鄞州还有另一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种企,名叫“微萌种业”,在业内同样如雷贯耳。

  薄永明是国家级领军人才,深耕瓜菜种业近30年。2012年,他成立“微萌种业”,立志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好种子,把种业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美都”“逾辉”等西瓜品种,牢牢占据海南、云南等地冬春季设施栽培市场;自主研发的杂交青菜实现进口替代,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250万亩。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斌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两大“领头雁”的带动,去年全区种业产值突破8亿元,紧随其后的还有一批中小种企。区内空间有限,却稳稳占据研发和销售高地,外头还有1.2万亩的制种基地。据预测,今年该区的种业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

“三位一体”,科技创新

  种业是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少数成功的背后其实有着众多辛酸。因此对种企而言,必须依靠科技突破,在某项性能上形成绝对领先优势,而非够用就好。但一家企业毕竟力量有限,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组建显得尤为关键。

  对于创新攻关,宁波有套成熟的“组合拳”:首先筑牢底盘,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其次,促进院校和企业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并推动育种技术范式变革,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设计育种转型;第三,依托“甬江人才工程”、农业科技人才联盟等载体,“一人一策”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放大以产引才、以才引才的“葡萄串”效应。

  鄞州种业的崛起,就离不开这些支撑。为推动良种与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鄞州区和姜山镇两级联合“宁波种业”共同打造数字种业基地,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微萌种业”则与浙江大学共建蔬菜精准育种中心,建成全省种子行业中唯一的“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与博士后工作站。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多部门联动,强化农业领域的人才“引育留用”。在鄞州,对于从事育种或种质资源保护的高校毕业生,明确其可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且不受名额限制。

  在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平台、人才、技术“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力,再加上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自然就能激发出新活力。眼下,全市还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农业科技人才联盟,组建柑橘、大黄鱼等10个产业联盟,以做大产业集群。

既强产业,又富百姓

  “这个品种叫‘甬马1号’,别看个头小,但胜在口感绵密醇厚,依托大棚设施,全年可实现三季生产,比传统模式多出一季,且能避开集中上市时间,自然卖得出好价格,亩均产值轻松过万元。”秋阳下,海曙区鄞江镇的伟良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伟良,望着待采收的成片马铃薯满眼欣喜。

  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薯类专家王芳介绍,宁波地处沿海,滩涂面积大,不少土地呈盐碱化,“甬马1号”配套盐碱地覆膜栽培技术,使出苗率从56.4%提高到80.3%,兼具了产量高、口感好等特性,助力“低效田”向“高产田”转变。还别说,像伟良家庭农场这样因此受益的经营主体有不少。

  与“宁波种业”相配套,宁海县长街镇拥有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万余亩,是全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农户林于宝今年承包了1200多亩制种水稻,亩均利润达130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效益的两倍以上。如今,全县聚集46家经营主体,通过“种业龙头+基地+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户”生产模式,去年制种产量约310万公斤。

  目前在宁波,除了杂交水稻、瓜果蔬菜等本土优势品种,还有岱衢族大黄鱼、拟穴青蟹、象山大白鹅、岔路黑猪等特色资源,组成七大种业品牌,通过种业的特色化、品牌化,推动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加速迈进,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

  拟穴青蟹“东方1号”很是典型,养成体重上较普通青蟹提高15.2%,良种带来了高收益,过去两年间,“东方1号”已累计扩繁青蟹新品种及全人工苗种超5500万只,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真正让青蟹养殖户的箩筐和账本一起“沉甸甸”。今年8月,该品种与育苗养殖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总经费达300万元。

  种业的力量也不仅仅在产业本身。如今在姜山镇,打通“种业—农业—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一个集瓜菜种业研发、水稻种业研创和研创文旅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融合科技园区脱颖而出,这里同时也是全省首个种业公园,百亩总部集聚区带动的是千亩繁育基地和万亩制种基地。

  据介绍,接下来围绕种业强市建设,宁波将进一步提升农业“芯片”矩阵式发展水平,持续做强以水稻、果蔬为主打品牌,一系列细分领域种业单项优势品牌跟进的现代种业品牌矩阵,提升种业“含新量”,撬动“含金量”,形成一批“全国进位、浙江领先和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30日 05:2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