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万尾耐盐碱鱼苗“安家”红碱淖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榆林日报

  工作人员投放耐盐碱鱼苗。闫景 摄

  本报讯(记者 马腾 闫景)近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七卜素河河道和红石岛开展2025年度耐盐碱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成功放流瓦氏雅罗鱼870万尾、鲫鱼70万尾、达里湖高原鳅70万尾。

  据了解,2022年,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开展水生生物调查时发现,湖内有野生瓦氏雅罗鱼、鲫鱼、达里湖高原鳅和北方泥鳅四种耐盐碱鱼类分布,但资源量均较少。为了增加湖区鱼类资源量和丰富湖区水域生物多样性,该局于2023年、2024年累计驯化放流瓦氏雅罗鱼230万尾、鲫鱼200万尾。监测结果显示,放流湖区的瓦氏雅罗鱼与鲫鱼生长状态良好,有效促进了鱼类生态链恢复。

  “入秋以后,随着红碱淖降雨量的增加,湖水高锰酸盐指数由年初的每升16毫克降低至每升7.2毫克,水质显著改善,有利于今年驯化放流的耐盐碱鱼类更好地适应红碱淖环境,进一步增加湖内鱼类资源量。”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郭小平介绍。

  近年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点实施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生态移民、养殖搬迁、草原修复和湿地治理等项目,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深入开展生态补水、栖息地优化、河道整治、水质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水质持续变好。此外,推进鱼类生态链修复项目,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建设鱼类繁育驯养基地,选育良种实施耐盐碱野生鱼类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项目,有效丰富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