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农遗”何以焕新升级?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当铜陵白姜告别沟垄,成为林下“盆景”——

千年“农遗”何以焕新升级?

■ 本报记者 刘洋 本报通讯员 方盼亮 高凌君

当铜陵白姜告别千年生长的沟垄,成为一盆盆林下的“盆景”,会是怎样的景象?

“我们叫它‘盆栽姜’。”近日,记者走进铜陵市铜官区西湖镇跃进村的铜陵白姜林下种植基地,入眼是郁郁葱葱的姜叶,基地负责人袁婷穿行其间,精心呵护眼前的“盆栽姜”。

铜陵白姜素有“中华白姜”的美誉,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其特有的“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阴”三大种植技艺,凝聚着两千多年的农耕智慧,又被姜农总结为“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二十四字口诀。2023年11月,“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然而,珍贵的遗产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千百年来,“姜瘟病”一直是姜农的心头大患,土地轮作始终制约着规模化发展。这座古老的“姜山”,亟待新的破题之道。

“我们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根据温度、光照、湿度调配基质,每个‘盆栽’都是一个独立的‘生长舱’,再通过滴灌系统精准供给水肥。”袁婷介绍,基地采用林下无土栽培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省去传统种植方式中搭棚、开沟等投入,从根本上规避铜陵白姜的连作障碍和病害感染。

在基地内,育种大棚和组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袁婷告诉记者,精心培育的“盆栽姜”收获后会精选姜种,“后续还要开展脱毒组培实验,力争培育出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新姜种。”

从深挖起垄到离土入盆,是千年古法与现代科技的一次亲密“碰撞”,目的是解决现有铜陵白姜种植中的“痛点”问题。而对于“姜把式”、义安区天门镇南门姜业合作社负责人章文俊来说,将传统工序进行“优化”升级,则是对铜陵白姜的另外一种提升。

“合作社去年试种的‘洞洞姜’亩产高达5000多斤,比普通种植模式的产量高出近一倍。”章文俊介绍,“洞洞姜”顾名思义,就是用机械打洞方式种姜,替代传统的开沟种姜,优势是密度更大、管理更省力。

在保种催芽环节,章文俊也采用了新方式:用山洞替代传统的“姜阁”存储姜种,同时以石墨烯为原料打造“地暖房”取代传统的“炉火催芽”。

“以前用姜阁保种催芽,一整个冬天都得保持炉火不断,夜里还得起来添火,现在手机联网就能精准控温,姜芽长得又齐又壮。”章文俊说。

鲜姜保鲜是铜陵白姜产业发展另一个的难题。经历了2023年白姜丰收却价跌滞销的教训后,金丰元白姜种植基地负责人钱雪芹引入超低温氮气锁鲜气调库。

“这就像为鲜姜打造了‘休眠舱’,能将保鲜期从几天延长至半年。”钱雪芹介绍,近期公司还推出了独立充氮袋装姜,“破解了传统罐装姜携带不便、保质期短的痛点,销量不错,网络上有很多人自发进行了推介。”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围绕铜陵白姜产业发展开展的创新,大多都萌发于产业的切肤之痛。去年6月,铜陵市出台《铜陵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坚持科技赋能”,要建设用于育种创新的核心育种基地,开展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姜种提纯复壮及白姜新品种选育研究等。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活态保护,在传承和挖掘先人智慧的同时,也要着力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在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姚继贵看来,林下“盆栽姜”“洞洞姜”这种探索与尝试,是让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深度交融,也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走进位于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铜雀二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固体姜茶、姜汁饮料、生姜洗发液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苏义海介绍,他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发了20余款产品,涵盖食品、保健、日化三大领域,推动铜陵白姜从地域特产向科技型产业转型升级。

从个体探索到产业协同,产学研合作蔚然成风。如今的铜陵白姜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腌制品,已延伸出80多种创新产品。这场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面革新,结出了实实在在的产业硕果。今年,铜陵白姜种植面积达7500亩,较2023年增加1500亩,全产业链年产值有望突破14亿元。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