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种薄收”到“精耕高产”,广东茶行业20年出现跨越式发展

日前,记者在“2025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和消费大省,也是茶叶出口的重要口岸,拥有全国最大茶叶市场和集散地,茶文化底蕴深厚。经过20年的发展,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推动茶产业从“广种薄收”向“精耕高产”转型,全产业链实现从初级发展到多维融合的突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贯穿始终,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

据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介绍,2005年广东茶园面积约54万亩,2024年增至173.65万亩,20年增幅达221.6%;干毛茶产量从2005年的4.45万吨/年,提升至2024年的19.18万吨/年,增幅高达331%,规模与产量实现质的飞跃。

在产茶区域与经营主体优化升级上,2005年广东未形成规模化产茶区,到2024年已建成70多个县(区)级产茶区,潮州、梅州、清远、河源四大主产区茶园面积占全省63.8%,集群化特征显著。2005年,经营主体以分散农户为主(占比超90%),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截至2024年省级茶叶龙头企业达155家(含新认定与监测合格企业),覆盖英德红茶、凤凰单丛、客家炒绿等优势产区,同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格局。

在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上,目前广东已建成19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专项产业园,覆盖英德红茶、凤凰单丛、客家茶等核心产区,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集群化态势,提升规模化效益。

据了解,目前广东33个茶类区域公用品牌总产值超340亿元,其中英德红茶2024年综合产值达90.45亿元;“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中茶产品达290个,茶品牌数量居全国前列,茶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广东茶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重要名片。

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上,广东省茶叶从2005年“种植+初级加工”的短链模式,升级为2024年“全环节覆盖、多业态融合”的全链模式——建成39个省级茶叶类专业镇、278个专业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茶文旅协同发展。

据了解,截至2024年广东新茶饮企业数量达32.5万家,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消费市场重要增长点;同时,茶食品研发、茶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产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协同格局,实现从“单一生产”到“复合价值创造”的跨越。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品牌建设,更以系统化人才培育为核心,广东省构建了“人才引领产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闭环模式。省人社厅自2006年起开展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其中:茶行业有三项(茶叶加工、茶艺师、评茶师三项技能竞赛),培养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今年的茶叶加工工竞赛和评茶技师职业技能竞赛颁奖典礼,也将在广州茶博会举行,旨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构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作为全国重要茶叶出口口岸,20年间,广东茶叶出口完成关键转变:从原来的初级散装茶的低竞争力格局,升级为以精制茶、特色茶为核心,多品类跻身全国前列的出口格局,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一转变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也折射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定位升级。

二十年来,广东茶产业通过优化结构、科技赋能、品牌建设,成功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不仅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在农业转型升级、农户增收、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 | 记者 程行欢

图 | 受访者提供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