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一大早,重庆市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里,20余名“小农夫”的到来,让空旷的基地一下子热闹起来。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将加入一场由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市农科院承办的“关注土壤健康,守护粮食安全”科普研学之旅。
▲小学生们在观摩无人机作业。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栗园园 摄
时下的基地里,一片秋季鲜食玉米正值上市季节。
“此前,受高温及病虫害影响,低海拔地区在秋季是种不出鲜食玉米的,但我们的科研人员通过品种筛选和防控技术的集成,让低海拔地区可以种两季鲜食玉米了。”市农科院工作人员介绍,“但这么大一块玉米地,如果要用肉眼去观察病虫害的情况,是不是很难呢?但现在我们有了无人机这个好帮手哦!”
▲掰玉米比赛。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研学的第一课——观摩无人机演示正式开始。当无人机迅速升空,小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飞机飞到哪里了?”“那里那里!我看到了!”
“我们的无人机有高光谱影像,飞过去后,就能根据成像判断病虫害的情况了。”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大家又迅速聚集起来,对着老师手中遥控板上的图像观察起来。
“其实,农作物生病也是跟土壤息息相关的。大家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吗?”作为活动的特邀专家,西南大学侯光炯纪念馆陈方鑫副教授则在田间给小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土壤课。
▲西南大学的专家讲解土壤知识。
在刚翻新的土地里,他捡起其中的石块高高举起:“大家看,这个石头就跟土壤密切相关。经过物理风化或者与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产生化学反应,这个石块就会逐渐变小,最终成为土壤的一部分了。”
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养鱼跟种菜怎么实现循环共生?短短一上午,学生在基地里了解到了不少有趣的农业知识与农业科技,还参加了充满趣味的掰玉米比赛,品尝到了自己亲手摘下的玉米。
▲学生们参观鱼菜共生AI工厂。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胡沐阳说:“今天我知道了我们看到的绿色的植物跟太阳光波有关,还亲自动手摘了玉米,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有趣,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
家长代表张宇亭也表示,平日里也会跟孩子讲自然科学知识,但效果不是特别好。“比如我讲重庆的代表性土壤是紫色土,她没有概念,但今天在现场看了后她就有了直观的印象了,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