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本报评论员
金秋时节,天汉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业丰收带来的,除了颗粒饱满的籽实,还有大量秸秆。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具有改良土壤、饲料基料加工、生物质能源提取等多种利用价值。汉中作为农业大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四大作物年产秸秆超过100万吨,推动其科学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关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更直接牵动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我市紧密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多途径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市秸秆还田及离田综合利用率已达90%以上。然而,如何深挖秸秆潜力、做优综合利用文章,仍是我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做好相关工作任重而道远。 要持续推动做好秸秆还田。还田是最直接、最经济的利用方式,更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带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实现收割粉碎一体化作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户劳动成本。同时,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模式,积极示范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模式,为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提供坚实保障。 要着力降低秸秆收储转运成本。以便捷、高效、低成本为导向,健全用好收储网络,大力培育专业化收储运服务主体,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参与秸秆收储,以规模化运营降低群众秸秆交售、转运成本。积极借鉴部分县区探索的“田间收集、村级集中、镇级收储、企业兜底”闭环运营模式,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产生集中区配套建设收储中心,打通秸秆多元化利用“最后一公里”。 要加强科技赋能综合利用。让秸秆真正“物尽其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应积极引进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在巩固肥料化、饲料化等传统路径基础上,着力拓展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元化利用途径。事实上,秸秆可通过现代技术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用于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环保板材,甚至发酵制成沼气与有机肥。还可运用特殊催化溶剂,在无污染工艺中分离出高附加值成分,实现全程绿色生产。这些创新不仅为秸秆开辟了更高价值的应用场景,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要强化宣教科普和技能培训。秸秆“浑身是宝”,但许多农户不知晓其价值、也不懂得如何转化利用。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秸秆粉碎还田、青贮饲料制作、菌菇栽培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农户真正掌握技术要领。还应通过典型案例宣传、示范户带动,以及现场观摩交流等方式,增强农户参与意愿,引导他们主动争取更大效益,形成利用秸秆的良好氛围。 从“一烧了之”到“秸”尽其用,是一项需要持续完善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撑、强化科技赋能、凝聚企业、农户与科研机构合力,让秸秆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财富”,为汉中生态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