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专家的稻田经济学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秋阳杲杲,稻浪飘香。在省农业农村厅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正火热开讲。退休农业专家文喜贤手持一束金灿灿的粳稻穗,声音洪亮地说:“瞧这稻粒多饱满!‘籼改粳’让亩产突破550公斤,农民腰包更鼓了!”台下青年干部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眼神里闪着光。

  数据里的丰收密码‌

  文喜贤的分享没有空泛的理论,只有扎在泥土里的“硬货”:产量跃升‌,粳稻比传统籼稻增产5%至10%,示范区亩产轻松突破550公斤;效益翻番‌,优质粳稻每斤多卖0.3至0.5元,每亩增收330元以上,老乡们种粮劲头更足了;绿色转型‌,配套技术让化肥、农药用量“双减”,每亩化肥省下10%,稻田里还能听见蛙声一片。

  现场听讲的老专家拿着泛黄的笔记本笑称:“这些数字,可都是我用脚底板在田埂上量出来的!”

  银发与青丝的接力‌

  “我虽然退休了,但庄稼人的心退不了休!”文喜贤的话引得掌声雷动。这位老专家主动请缨担任“顾问”,把40年经验凝成案例:从如何辨别稻瘟病病斑,到怎样用手机App监测墒情,甚至手把手教年轻人写“农民看得懂的技术手册”。一位95后技术员感慨:“文老的课像老稻种,越嚼越香。”

  “传帮带”续写新篇‌

  活动结束后,现场听讲座的青年干部们围住老专家追问技术细节。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人事处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打造“银发智库”平台,让更多“文喜贤”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老专家的白头发展示的是农业人的精神底色!”一位参会者动情地说。

  夕阳西下,会议室的黑板上还留着文喜贤画的稻穗简笔画。窗外,晚风拂过试验田的稻浪,沙沙声仿佛在回应:这场关于土地与传承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易团飞)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