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水困”保“粮丰” 通辽书写现代农业新答卷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解“水困”保“粮丰” 通辽书写现代农业新答卷

本报记者 韩云玲

科尔沁草原自古以来富庶辽阔,水草丰美。然而,地处其腹地的通辽却曾深陷“两难困境”:作为“内蒙古粮仓”核心区域,这里的玉米产量占全区近四分之一,承载着守护粮食安全的重任;可它同时被列入“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要保住产量”与“要守住水资源”的矛盾日渐尖锐。如今,随着“节水增粮”系列举措落地见效,这一僵局终被打破——2024年,我市粮食产量突破194.1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较传统灌溉模式减少8.26亿立方米;西辽河流域地下水位较2020年回升0.55米,西辽河干流更迎来27年来首次全线过流。通辽用实践证明:水资源紧张地区,同样能走出“水”与“粮”的共赢之路。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科技改写农业用水逻辑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大水漫灌’浪费资源还影响作物长势。现在用浅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和肥料直接送到作物根部,每亩能省一半水肥,肥料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在开鲁县辽河农场五分场的高标准玉米种植基地,种植户陈洪海指着地里的滴灌带算起“节水账”。这背后,是我市在全国首创的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带来的农业革命。

面对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超90%的现实“痛点”,我市以灌溉技术升级为突破口,通过全面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精准灌溉技术,亩均用水定额从380立方米大幅降至150立方米以下,较传统管灌省水100立方米、省电36%,更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增收200元的双重效益。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4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面积超800万亩;2025年还计划新增改造300万亩,让更多耕地实现“精准灌溉”。

科技赋能远不止于灌溉环节。在开鲁县小街基镇玉米示范区,北斗导航播种机平稳穿梭,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亩保苗密度达6000株。而在奈曼旗,农户只需点开手机APP,通过智能水肥管控平台就能远程调节灌溉量与施肥量,让田间管理更高效……如今的通辽,1.8万台高性能播种机、4242台北斗导航设备已遍布田间地头,“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组合,让玉米小面积示范田最高亩产突破1439公斤,用约占全区6.6%的水资源,产出了占全区23.7%的粮食,尽显科技兴农的强劲动力。

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机制激活农户内生动力

在通辽的田间地头,“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的观念转变正加速落地——这并非单纯的意识引导,而是一套“刚柔并济”的制度设计,让节水从被动要求变成农户的主动选择。

过去,地下水“敞开用”导致超采问题突出;如今,我市将35.49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指标,像“切蛋糕”一样分解到9个旗县(市、区)、91个苏木乡镇,甚至2万余个农户地块,构建起“市级统筹、旗县负责、乡镇落实、村户执行”的四级管护体系。对超采区,严格实行地下水“限审限批”,严禁新增机电井和灌溉面积,19.3万眼机电井全部建立台账,184套在线计量设备实时监测用水量,仅2024年就查处13家违法取水企业。

有约束也有激励。我市深化农业水价改革,亩均灌溉超150立方米的,按超量比例1—3倍征收水费;农户自发将管灌改滴灌的,还能拿到精准补贴。在奈曼旗方家营子村,“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让3500亩耕地实现智能用水管理,2024年村民每亩地分红达1245元。2025年以来,全市已有超200万亩耕地由农户主动改造为浅埋滴灌,“节水能增收”的观念真正扎根田间。

从“单一节水”到“系统治水”,全域协同破解水资源困局

“以前西辽河干得能跑马车,现在河水漫过堤岸,地里的地下水也跟着涨了!”看着眼前汩汩流淌的西辽河水,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的牧民老包感慨不已。在通辽的“水粮矛盾”破局思路里,“节流”之外,“开源”是关键一环。

为让水资源多起来,我市同步推进引绰济辽工程与LXB供水内蒙古(通辽)支线工程建设:引绰济辽工程于2025年6月通水,LXB供水内蒙古(通辽)支线工程预计2026年6月建成,两项工程总调水量达3.87亿立方米,将优先置换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剩余水量用于回补地下水。2025年1—7月,通过西辽河水量调度已调入2.39亿立方米水,引绰济辽工程同步向莫力庙水库供水2800万立方米,按67%的入渗率计算,已回补地下水1.88亿立方米。

我市还把再生水当成“第二水源”:主城区623眼绿化用井逐步改用再生水灌溉,预计年节水500万立方米以上;工业企业也加入节水行列,霍林河坑口发电公司通过设备改造年节水10万吨。2025年1—7月,全市中水利用达3044.9万吨,开发区、库伦旗等地区已完成中水利用年度任务的80%以上。

如今,通辽正朝着“2027年建成千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的目标迈进,计划到“十五五”期末再增100亿斤粮食产能。这座“北疆粮仓”的实践,为水资源紧张地区提供了宝贵启示:只要用对科技、建准机制、算好“全域账”,“水少”与“粮多”的矛盾,完全能转化为“节水”与“增粮”的双赢。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