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深处有明珠

姜峰 王欣悦 刘政宁 荚天宇

晨雾还没散尽,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腹地的荆竹村就醒了。

归原小镇的咖啡香气乘着山间清风弥漫,果园里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让游客驻足的村子,曾是个靠天吃饭、泥路纵横的穷地方。荆竹村的蝶变,就像一杯咖啡,浓缩了重庆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画卷。

老烟农学新技艺 咖啡香里品出生活新滋味

“您好,热拿铁请慢用。”归原小镇的咖啡馆里,55岁的冉光芳手腕轻旋,奶泡如银蛇在杯中流转,转眼勾勒出饱满花形。这位手法娴熟的咖啡师,几年前还在田里跟烤烟“死磕”。

冉光芳为游客制作咖啡。荚天宇摄

“做了十几年烟农,天不亮扛锄头上山,烟叶要一片片摘、一炉炉烤,夜里守着烤烟房不敢合眼,就怕温度差半度毁了收成。”冉光芳擦着咖啡机,“后来年纪大了,体力不支,规模越缩越小,一年忙到头没多少收入。”

村里的烤烟房改造成咖啡馆和图书馆,成为游客打卡地。荚天宇摄

村里发展旅游时,要招村民学做咖啡,她虽然想去但犯了嘀咕:“连咖啡机都没见过,哪能干得来?”看见同村人尝试,她也报了名。从认豆、磨粉到控温、拉花,她记满两本笔记,手指被蒸汽烫伤也没歇,如今已能做多种咖啡,还成了村史“讲解员”。

“上个月有个上海来的游客,喝着咖啡听我讲以前种烤烟的事,说没想到农村也有这么舒服的咖啡馆。”她笑眼弯弯,“现在收入比种烟多,不用风吹日晒,能照顾家,还能和各地游客打交道,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种植户转新农人 葡萄架结出富裕果实

从咖啡馆上行10余分钟,陈春林的“葡萄仙坛”就藏在绿荫中。

一串串饱满黑提坠弯枝头,44岁的他正俯身穿梭其中,进行修枝梳果。

“我和媳妇都是武隆人,之前在外地种果蔬搞批发,知道仙女山旅游搞得好,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决定专门搞休闲采摘。”陈春林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回忆起当初的决定。

陈春林为葡萄修剪梳果。荚天宇摄

2015年,陈春林到荆竹村,在距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分钟车程处,建起了30亩葡萄园,种下早香、黑提和阳光玫瑰等品种。恰逢荆竹村引进“归原小镇”文旅项目,打造“田园+乐园+庄园”发展模式,村子驶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快车道。

次年开园,陈春林的葡萄以25元一斤热销,供不应求。“比以前轻松太多!以前包300亩地,产量高卖价低,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我和老婆就能应付,修枝、施肥和收棚的时候,雇10多个村民就行。”陈春林说。

如今,陈春林的葡萄园年产5吨,今年收入预计近80万元。“我又流转20亩地建蓝莓园,葡萄没熟时游客能摘蓝莓,人气断不了。”陈春林笑着说,“家里添了二胎,父母也接来同住,日子比葡萄还甜。”

归原小镇夜景。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供图

农文旅“串珠成链” 激活乡村振兴密码

“针对荆竹村禀赋,我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除了推广高山糯玉米、蔬菜,还引进葡萄、蓝莓等7大类11个品种优质高山水果,组建农技专家团队下沉指导。”武隆区农业农村委主任甘元胜表示,这些既为陈春林等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撑,也为乡村休闲旅游筑牢特色农业根基。

闲置农房打造成了中高端民宿,老烤烟房变身咖啡馆图书馆,破旧祠堂变成了能看山景的悬崖餐厅,蜡染、竹编这些老手艺也成了文创产品……归原小镇、“葡萄仙坛”这些项目,更是让“农业”和“旅游”拧成了一股绳。

如今的荆竹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1万元,还获评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这颗藏在仙女山深处的“明珠”,正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故事。

潼南油菜花海。潼南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荆竹村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从潼南的菜花节打造,到巫山脆李园里的采摘乐,再到涪陵榨菜基地的研学游,每个地方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建设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0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420个、精品线路200余条,创建了乡村特色产业专业镇村188个,其中专业村125个、专业镇63个。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2.83亿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25日 13: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