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滚浪玉米香 沃野铺金农户忙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金风滚浪玉米香 沃野铺金农户忙

□ 苏兰梦 文/图

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筛选鲜玉米棒。

金风送爽,硕果飘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素有“糯玉米之乡”美誉的忻城县糯玉米迎来丰收,沉甸甸的玉米棒挂满枝头,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忻城糯玉米作为当地现代特色农业核心产业,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格局。数据显示,其年种植面积达10.75万亩,覆盖全县12个乡镇,惠及约8万户种植农户,年产量4.55万吨、产值4.5亿元,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忻城县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有效提升糯玉米品质,更保障产量稳定,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农户喜迎丰收

好日子看得见

近日,马泗乡马泗村果达屯村民邱立生的糯玉米种植地里一片忙碌景象。他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鲜糯玉米棒,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我家有9亩田地,大部分都种植了糯玉米。现在种的‘先甜糯868’‘京科糯928’等品种,玉米芯小、颗粒饱满,口感也好,特别受市场欢迎。”邱立生一边忙活,一边向笔者介绍。

当天一早,邱立生采摘的鲜糯玉米棒以2元一斤的价格批发销售,卖了500多斤。“五分地产量能有一千斤左右,收入还可以。”邱立生笑着说,糯玉米种植让他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邱立生的丰收故事,只是忻城县众多糯玉米种植农户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农户正享受着糯玉米产业带来的丰收红利。

加工电商齐发力

品牌价值节节高

走进忻城县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鲜糯玉米棒经清洗、加工、包装等流程制成即食鲜品,公司开发出罐装糯玉米粥、糯玉米头、糯玉米面等深加工产品,实现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才能更好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公司总经理黄利金说。

目前,忻城县有糯玉米加工企业28家,包括1家市级龙头企业,“林管家”“力丰源康”等4家企业品牌辨识度高。电商渠道同步发力,6家电商龙头企业通过平台销售、主播带货等模式,将鲜糯玉米棒、珍珠糯玉米头等产品销往全国。2024年产业网络交易额超2000万元,线上线下融合拓宽销路,让“忻城糯玉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品牌建设成果亮眼,2016年忻城糯玉米荣获“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称号,201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后续还斩获“中国品牌神农奖”“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拥有1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圳品”认证。“壮乡‘忻’意,一糯千金”口号深入人心。

联农带农促发展

乡村振兴添活力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忻城县创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试验示范、集中连片种植、鲜穗上市和真空加工销售,连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建成鲜食糯玉米全产业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4年,忻城县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456.5万元,实施糯玉米到户产业奖补项目,扶持种植面积48710.75亩,惠及脱贫户(含监测对象)11607户,实现户均增收1254元。这一举措不仅让脱贫群众的“钱袋子”更鼓,更激发了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的双赢局面,为农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忻城糯玉米的丰收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更是对“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主题的生动诠释。忻城县将继续深耕糯玉米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更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共享丰收成果,让“糯玉米之乡”的名片更加闪亮。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