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体大咖走进安江农校,追寻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

9月9日,“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位于沅水之滨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沅水汤汤,一江两岸是古今农耕文明的深情对话。高庙遗址的碳化稻粒,凝结着远古先民耕耘土地的智慧。安江农校的青砖黛瓦间,走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位现代“神农”,他扎根安江农校37年,田埂上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与汗水,孕育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

△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

据悉,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坐落于湖南省洪江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903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四农业学校。1953年,学校更名为安江农校,并于1975年正式并入黔阳农校。正是在这片看似寻常却极不平凡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自1953年起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2009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正式成立,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它又被认定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其在科技史与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愈发凸显。

步入园内,时光似在此悄然驻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园建筑与科研设施,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错落分布的教学楼、规整的实验田、朴素的教职工宿舍,静静矗立;袁隆平院士曾居住与工作的旧址更如往昔,一砖一瓦间,仿佛还能触摸到那段艰苦却满含热忱的科研岁月。

△活动现场。

古木为屏,稻香作伴。百年樟树与银杏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浓荫下的稻田青翠欲滴,阵阵稻香随风漫溢。历史建筑的沉静与田园风光的鲜活交织相融,晕染出一幅既静谧悠然,又饱含岁月厚重感的画卷。

江南都市报副总编辑朱晓晖感慨道:“走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工作、居住的安江农校,聆听其水稻研究事迹,更深刻体会到他为全球粮食问题作出的卓越贡献。‘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的门口标语,正是他已实现的毕生所愿。”

朱晓晖表示:“他不仅以不放弃的精神提升水稻产量、解决粮食难题,更兼具拉小提琴、善游泳的才华,实在是了不起的前辈,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用一生在土地上书写理想,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以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和崇高人格魅力,为我们立起了精神丰碑。”

△大家认真聆听讲解。

纪念园以“保护为主、科学展示、传承精神、服务社会”为理念,通过主题展览、袁隆平旧居复原,生动呈现院士的科研历程与伟大一生;更以杂交水稻科研历程展示、水稻种植体验、专家讲堂等活动,让参观者沉浸式触摸农业科技的发展脉络,理解粮食安全的深远意义。

“我们不仅注重建筑与文物的修缮,更着力复原当时的科研场景与人文氛围。”园区负责人张香丽介绍道。实物陈列、影像资料与田间实景相结合,每一块试验田、每一件旧仪器,都在无声诉说着“勇攀高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未来,洪江市将继续深化纪念园文旅融合发展,以“农旅融合、科教研学”为方向,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农业科技展示、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通过推出精品研学路线、建设水稻艺术景观区等举措,进一步激活这座“活态博物馆”的时代魅力。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现在不单纯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科学精神与自然之美交融,历史回响与未来愿景共振。这里将继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瞻仰、学习,在稻香之中追寻一颗种子如何孕育出生命的奇迹,又如何滋养人类共同的未来。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王丽姣 摄影记者杨旭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