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藏北高原,碧空如洗。那曲市夏曲镇热萨村牧民阿嘎赶着牦牛群在夏季牧场转场,与往年不同的是,如今他的行囊里多了一份“特殊装备”——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团队送来的“牦牛背上的电站”。
项目团队成员向牧民讲述“移动式光储一体微电站”的使用规范。毛一丰摄
对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而言,转场是维系生计的必然选择。但漆黑的夜晚、物资保存的难题,曾困扰一代又一代人。“过去只能点酥油灯,孩子们看书都难;牛奶和酥油保存不住,收入也打折扣。”阿嘎说,如今移动电源改变了这一切,“有了电,野兽不敢靠近,牦牛安全多了。冰柜能存两天奶,卖价提高了不少。”
游牧点帐篷在夜晚发出光亮。毛一丰摄
自2021年起,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团队持续探索高原游牧点供电难题,创新推出“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折叠光伏板无需支架,储能装置轻便耐用,牦牛就能轻松驮运。设备既能满足照明、小型家电使用需求,又适配转场时的运输条件。
8月21日,高森、杨智海等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干部第19次踏上海拔4500米的乡道,将新一批“移动电站”送到牧民家中,并为老用户检修设备。帐篷外,新增的LED灯亮起,孩子们在灯下追逐嬉闹;帐篷内,冰柜安静运转,酥油和牛奶的营养得以保存,也锁住了牧民增收的希望。
帐篷里,牧民使用“移动式光储一体微电站”制作奶制品。毛一丰摄
国网浙江电力援藏已有27年,600余名骨干接力前行,在“三区三州”电网建设中留下坚实足迹。“牦牛背上的电站”已走进105顶帐篷,守护了牧民安全,也成为助力增收的“民生利器”。(陈雨佳、毛一丰)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