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卷写丰收!洛阳一社区土坡结出“金豆豆”

    近日,初秋的微风拂过伊滨区寇店镇沙沟社区的冈峦,连片的花椒树依地势起伏,如碧波涌荡。油光碧叶间,绛红花椒累累垂红,珠玑缀满,在枝头低垂。

 

 

    二十多名村民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在带刺的枝桠间翻飞。在“簌簌”的采摘声里,熟透的花椒粒不断落进篮中,爽朗的笑声裹着浓郁的麻香,在山谷里打了个转,又飘向远处的村落。

 

   “你闻这股子劲儿,今年的成色差不了!”田埂边,57岁的许建明蹲下身,从枝头捻下一粒花椒轻轻一捏,黑亮的籽儿裹着醇厚的麻香直往鼻尖钻,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伸手拂去沾在衣襟上的椒叶。

    作为社区里响当当的花椒种植大户,老许和这“红穗子”打了十余年交道,在50亩花椒地里写下了奋斗和致富的个人故事。不仅如此,他还牵头带动周边散户跟着学、跟着种,成了大伙儿公认的“土专家”。

  

   “刚试种时我这心里也打鼓,怕这娇贵玩意儿不适应咱的坡地。”老许拨了拨身边半满的竹篮,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你看,大红袍这花椒品种抗病虫害、挂果密,种了这么多年品性一点没退化。”

 

 

    这些年,只要邻里问起花椒种植的门道,他从不藏私——哪家的树苗长势弱了,他拎着工具就上门查看;谁不懂修剪枝叶的技巧,他就在自家地里手把手教。“俺是土生土长的沙沟娃子,乡亲们都富了俺才高兴嘞。”这话,老许常挂在嘴边。

    新摘下的花椒最怕晒不透,一旦发潮长霉,一年辛苦全白费。为此,几年前,老许拿出积蓄建起了烘干厂房,引进多台热风循环烘干机。“以前看天吃饭,遇上连阴雨,院里摊晒的花椒两三天就发黑发霉。”老许拍了拍身旁的烘干机,眼里满是笃定,“现在靠科技增收,这套设备能精准控温,保留花椒的麻香和色泽,日处理鲜花椒几千斤,阴雨天也能稳稳保住收成。”

    烘干厂房外,56岁的张改梅坐在小马扎上,麻利地把刚摘回的花椒从枝梗上捋下,竹篮里的红花椒已经堆得冒了尖。“自家3亩地跟着老许种了花椒,他不光给技术,摘不过来的时候还喊咱来他这儿帮忙。”张改梅手上的活没停,笑着算起了账,“在这儿摘花椒、捋花椒,一天能挣一百多,一个采摘季忙下来,几千块就到手了,比出去打工踏实多了,还能顾住小孙子。” 不远处,同来帮工的王建国正把捋好的花椒往磅秤上搬,笑着搭话:“要不是老许带咱种椒,咱这坡地现在还荒着呢,哪能在家门口挣钱!”

    夕阳西斜,坡地上的采摘渐渐停了,村民们挎着沉甸甸的竹篮往回走。加工厂里,许建明正弯腰检查烘干的花椒,褐红的颗粒饱满干爽,他伸手捻了捻,满意地点点头。

 

 

    这时,老许的手机“叮铃铃”地响了,是常年合作的收购商打来的:“今年的花椒质量不赖,再追加1000斤订单!”老许笑着应道:“没问题!”挂了电话,他看着仓库中已分装整齐的花椒袋,又望向窗外渐暗的坡地——那里,还有一片新栽的花椒苗悄然生长着。

   “光是烘干还不够,得让好花椒卖出好价钱。”老许盘算着,明年要申请食品加工许可,开发花椒油、花椒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让“沙沟花椒”走得更远。

    浓郁的麻香仍在鼻尖萦绕,沙沟人的日子正像这熟透的花椒——带着泥土的扎实,裹着奋斗的醇厚,越品越有滋味,在“大户带散户”的致富路上,一步步走得更稳、更远。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 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任费伊 /图 

【来源:洛阳文明网_县区频道】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