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紧抱,育人更育心——枣庄校园共绘民族团结教育生动图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靖亚如 王函

石榴花红,籽籽同心。近年来,枣庄市多所学校以石榴为媒、以教育为桥,用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见之于行。

“三育模式”育英才,跨越万里见真情

自2011年起,枣庄理工学校开始承办新疆中职班,是山东省4所承办校之一,累计培养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十多个民族近1600名学生。学校探索出的“三育模式”——“两相交融育心、三系课程育德、四项行动育能”,成为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在这里,新疆与山东学生“同班同住同餐”,真正实现了“互嵌式”成长。春节时,新疆学生会到本地同学家中包饺子、看春晚,还与远方家人视频连线。“我在山东有个家”“我在新疆有亲戚”,成为孩子们最真挚的表达。

学校不仅教技能,更重育人。艾力·艾山同学从普通话不流利到荣获枣庄市“五一劳动奖章”;牙克甫·热西提返乡创业,年利润超30万元,还成为实习基地负责人;阿依玛拉·叶尔肯别克毕业后在喀什岳普湖县委宣传部工作,自称“石榴籽”,积极传播民族团结故事。

教师们的付出同样感人。新疆班首任班主任秦修民被学生称为“秦老爹”,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张启明老师暑假赴新疆家访,打开学生心结,母亲含泪赠花帽表达感激……十余年来,学校持续开展“万里大家访”,走进150多个家庭,惠及千余名学生,真正实现了“教育不断线、亲情永相连”。

“榴文化”浸润校园,筑基育人从小抓起

作为一所初级中学,薛城区凤鸣中学以“榴文化”为特色,构建“4621”工作体系,打造榴歌文化广场、榴色长廊、文艺场馆等六大阵地,让民族团结融入校园每个角落。

学校开发“石榴花开”校本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推出25套系列读本。孩子们在诗词中感受家国情怀,在历史中了解民族交往,在艺术中体验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走进“万亩榴园”研学,与台商子弟联谊,举办“榴花朵朵”文化节,开展民族歌舞展演、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学校还牵头组建“筑基盟校”,联合幼、小、中、职、大五个学段,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全程贯通。

“榴心童结”种种子,童心童语育团结

在学前教育阶段,薛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以“童蒙养正、启智育德”为理念,打造“榴心童结”品牌,通过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童心印记馆等阵地,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民族团结。

孩子们穿民族服饰、品民族美食、玩民族游戏,在“民族大联欢”“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中萌发“一家亲”的意识。幼儿园还引入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童心。

从枣庄理工到凤鸣中学再到第二实验幼儿园,从职教到基教再到幼教,枣庄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媒,让民族团结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成长、就业、创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像石榴花一样热烈绽放——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