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小学生田间“收割赛”,汗水换来大道理,科技让粮食飞!

贵州余庆县凉风小学六(一)班的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火得不得了!20多个学生在班主任倪思德的带领下,跑到了石印有机大米示范基地,搞了一场“田间收割大赛”。这可不是简单的玩耍,学生们亲手试了传统、半机械和全机械三种收割方式,汗水流了一地,笑声也响了一片。

比赛现场,学生们被分成两组,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一组用最老式的办法,弯着腰、挥着镰刀割稻子,割完还得抱到搭斗边使劲拍打脱粒。没一会儿,孩子们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另一组用上了半机械的搭斗,把稻子往机器里一送,脱粒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旁边还有个“大家伙”——全自动收割机,农机手一操作,稻穗直接进仓,秸秆还田,干净利落,看得孩子们目瞪口呆。

比赛完,孩子们还不闲着,轮流体验了两种搭斗的脱粒活儿。学生董文皓甩着酸疼的胳膊说:“用手打谷子,费老大劲了,谷粒还老是掉不下来。机器一开,稻子放进去,嗖嗖几下就脱得一干二净!”这差距,孩子们算是亲眼见识了。

另一个学生刘家兴还挺会算账。他掰着手指头比划:“用手打一把稻子,得花半分钟。机器打三把,也才半分钟。这机器,简直不要太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惊叹科技的厉害,也对田间劳动有了新认识。

班主任倪思德看孩子们干得起劲,趁机给大家上了一课。他从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农活,讲到如今“智慧农业”的高科技场面。倪老师说,这堂课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种地不容易,粮食来之不易,但科技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他希望孩子们从小爱劳动、爱科学,长大后用知识帮家乡、帮国家干大事。

学生刘诗蕊听完课,眼睛亮亮的。她说:“以前觉得课本上的东西离生活远,今天才知道,书本知识真的能用在田里、生活中。”这堂课,让她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新想法。

另一个学生周楚琳也感慨不少。她说:“收割机快得像飞一样,手工割稻却累得我腰酸背痛。农民伯伯告诉我,科技让种地轻松不少,但老手艺也不能忘。这让我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背后是汗水和智慧。”她还说,以后吃饭会更珍惜每一粒米。

这场比赛不光让孩子们动了手,还动了脑。他们算了算,传统手工收割一亩地,得出好几天。半机械的搭斗能快一倍,全机械的收割机更是只要几个小时。数据一摆,孩子们更明白了科技对农业的改变有多大。

倪老师还带孩子们看了看收割机的“内心”。他指着机器的零件,简单讲了讲原理,告诉大家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孩子们听完,觉得这“钢铁巨人”不只是机器,更是智慧的结晶。

这场田间课堂,孩子们不只学了收割,还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倪老师说,劳动不只是出力流汗,更是用心用脑。科技让农业变了样,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心不能变。他希望孩子们记住这堂课,长大后不管做什么,都能脚踏实地、用知识创造价值。

这场“田间收割大赛”不只是开学第一课,更像是一场关于劳动、科技和家乡的生动教育。孩子们在汗水和笑声中,明白了粮食的珍贵,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他们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和脑子,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