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熟了!洛阳20万亩花椒映红乡村致富路

 

麻!花椒树遍植沟岭林坡,山野的空气中弥散着清新浓郁、沁人心脾的椒香。

 

红!钻进花椒林,红彤彤的花椒果实一串串、一簇簇挂满枝头,喜庆的丰收景象扑面而来。

 

忙!椒农在田间采收,经纪人地头交易,工厂分拣加工,种、加、销形成了产业“一条龙”。

 

秋意渐浓,正是花椒成熟收获的季节。在洛阳城西的鸦岭、锦屏、香鹿山一带,漫山遍野都是花椒树,满树皆是串串红。所见、所闻、所感,构成了一幅“因椒而富”的振兴图景。

 

“今年格外旱,花椒却是个‘大年’。”临近晌午,天刚蒙蒙亮就下地的鸦岭王庄村种植大户牛孟良已经摘了满满两竹篮。抓一把送到鼻尖,粒大饱满、麻味十足。

 

花椒树浑身是刺,稍不留神就会被扎,而且认准一棵树就要一口气摘完。因此,采收花椒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是耐心活。

 

走出地头,不远处就有许多开着三轮车、小货车收购花椒的经纪人。“这两年,花椒的行情虽不及最红火的时候,但比起传统种植,收益还是要高出许多,一亩地保底有2000元的收成。”花椒经纪人范存伟坦言。

 

议价、过秤、付讫,椒出手,钱到手。牛孟良一清早采收的40斤鲜椒卖了200多元。“咱的花椒好,他的价格公道,地头直接换钱!”把叠好的现金揣进兜里,牛孟良布满汗珠的脸上露出笑意。

 

放眼望去,在主要花椒产区,“牛孟良的喜悦”遍布山梁。据市林业部门统计,经过多年发展,全市花椒种植规模超过20万亩,成为重要的林业产业和富民产业。每至采收时节,处处皆是采收、交易的繁忙场景。

 

花椒产业脱颖而出并非偶然。

 

审视豫西,丘陵广布,十年九旱,传统农业往往广种薄收、效益低下。然而,“一枚硬币有两面”,洛阳农村的集体林地面积普遍较大,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空间广阔。

 

在此背景下,更加耐旱耐瘠薄的花椒成为浅山丘陵旱作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我们考察过灵宝大枣、临潼石榴等外地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观摩过洛宁苹果、嵩县皂角等本地产业的培育成果,最终结合气候土壤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确定了花椒产业。”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雪花说。

 

万事开头难。前些年,为激发群众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林业部门和县乡两级普遍出台了支持政策,通过“财政奖补、免费供苗”“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等方式,利用荒山、林坡等空间发展花椒种植。在产业发展初期,各地积极推行花椒与花生、红薯、药材等矮秆作物间作模式,实现了种植收益“长短结合”。

 

曾经,土里刨食“吃不饱”。现在,人换了观念,山换了种法,全市主要花椒种植基地均已进入盛果期,乡亲们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种出好花椒靠精耕细作,卖出好价钱要靠精深加工。走进洛阳铮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机械轰鸣、椒香四溢。经过烘干、分拣、色选、装袋等工序,“身价倍增”的精品花椒批量销往全国各地,成功进入食品、药品领域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目前,全市花椒基本实现了产地初加工。

 

“小花椒孕育大产业、映红致富路。”洛阳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挖掘林地空间潜力,加快推进花椒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不断提升洛阳花椒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为乡村振兴“增香添味”。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柏珍珍 文/图 

【来源:洛阳文明网_县区频道】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