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玉米的增产密码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 本报通讯员 曹心怡

八月中旬,鲁西平原热浪袭人。8月15日,在茌平区温陈街道金谷农场的玉米地里,农场负责人石林林指着田垄间铺设的黑色滴灌带说:“周边田块玉米叶子旱得打卷,我们这200亩试验田叶片却舒展着,因为水肥精准‘滴’到了根上。”

这片沙性土壤耕层浅、地力差,传统漫灌下,水分蒸发快、肥料很容易流失,干旱时节,作物缺水、产量不稳是常态。

破局始于精准“滴灌”。去年,在区农业农村局对接下,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团队进驻金谷农场,针对沙地易旱、追肥难痛点,量身引入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沙地像筛子,大水漫灌的话,超六成水分被浪费。”姜雯指着滴灌系统解释,“这套设备将水溶肥料通过滴灌带,按玉米生长阶段所需氮磷钾比例,定时、定量,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实现按需精准供给。”。

庄稼“打上点滴”,收成眼见着往上蹿。去年200亩试验田玉米实打测产达亩均841.8公斤,每亩增收超200元。

在农场会议室内,姜雯、石林林与茌平区农业农村局的三位专家通过电子台账分析生产数据,每一笔水肥投入、每一次灌溉的时量与用量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与传统模式相比,滴灌技术实现了节水25%以上、节肥15%以上、增产15%以上。”石林林滑动屏幕,展示节水技术带来的综合效益,“今年底肥改自配、追肥再优化,一亩地成本又压下去近百元!”

支撑这些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是技术的不断精进。姜雯介绍,该团队在去年成功实践水肥一体化和等价水溶肥模式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优化了技术方案:调整了种肥与追肥比例、更新了肥料配方,并改进了外源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中,特别添加了由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微生物菌剂。

田垄边,工人正将菌剂注入调配桶。“这是今年新升级的水肥菌一体化试验,这种特定菌剂可以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养分,提升肥效和作物抗逆性,让有限的水资源产出更高效益。”姜雯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玉米产量和效益有望实现双提升。”

一条条滴灌带如同“生命线”,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延伸。在精准的“点滴”滋养下,曾经“广种薄收”的黄河故道,正种出“高产粮”。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2日 06:1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