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晋中国家农高区”),金黄的麦浪刚刚归仓,农机便轰鸣着驶入百亩良田,宣告新一季谷子播种的全面启动。这不仅是一次寻常的农时轮转,更是一场承载着品种与技术创新使命的农业科技示范。
每一粒投入土地的谷种背后,都凝聚着一场跨越30余年的科技长征。当晋中大地最后一车小麦完成归仓,新一季麦播的倒计时已然开启。留给谷子生长的窗口期,被严苛地限定在“麦收后至新麦播前仅有的100天”——这曾是传统谷子品种“无法逾越的时间鸿沟”。
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有限时间,山西农业大学杂交谷育种攻关团队历经两代科研人员30年接力奔跑,选育出“晋杂金苗158号”和“晋杂谷1号”等突破性品种。“我们将山西传统中晚熟谷子品种120天以上的生育周期压缩至精准适配山西中部地区‘麦收’到‘麦播’间100天的极限窗口,从而在山西中部核心农区实现‘小麦—谷子’一年两作,让麦浪与谷穗在同一个年轮里握手交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杰介绍。
品种更新为播种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示范田内区块分明,15个谷子新品种随标示牌依次落位播种。作为此次示范任务的“主力选手”,“晋杂谷”和“晋杂金苗”系列因早熟性强、品质优良、抗倒性好、稳产性高而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新品种并肩扎根于这百亩示范田,为不同土壤、气候和种植需求提供了多样化选项,更标志着山西谷子种植正朝着高效、灵活的新阶段稳步迈进。
围绕种业创新,晋中国家农高区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特”“优”品种的培育与示范推广,晋中国家农高区一方面抢抓有限窗口期,实现稳产增产与品质提升,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发展,为擦亮山西“小米之乡”的金字招牌注入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铺设通往现代农业的“科技快车道”。
本报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王 琪 侯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