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一批假冒农技专家通过网络平台坑农害农的现象。这些所谓“专家”伪装成农业大学毕业生、资深农业从业者或“博士研究员”,推销所谓的“特效肥料”“防虫颗粒”等产品,误导农民购买。
农民的钱袋子里,装着春耕的种子钱、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每一分都浸透着日晒雨淋的艰辛。“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认知。连幼儿园的孩童都会用稚嫩的声音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那些活跃在屏幕上的假农技专家,却算准了农民盼丰收的急切心理,用花言巧语编织陷阱,用“不用就亏了”的焦虑话术步步紧逼,以“热心”的态度解答种植难题,实则瞄准的是农民口袋里的血汗钱,把劣质农资当“神药”兜售。
近两年,随着AI技术发展和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社交平台上一些所谓“专家”大行其道,以知识科普之名行诈骗敛财之实,不光在农业领域,医疗保健领域也是重灾区。记者调查发现,农业领域“假专家”已滋生黑灰产业链,有专门的攻略讲解如何打造农业“网红”,制造“科普、宣传、销售”的“一条龙”套路,伪造“元宇宙”“碳基”等“黑科技”噱头,用AI生成假图像和夸张文案,用“专业身份”推销“三无”产品,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安全。而平台对内容的审核和对农资产品的监管严重缺位,也为这些假专家大行其道提供了可乘之机。
假专家害农,不仅会导致农民减少收入,还会严重危害粮食安全。守护农民的劳动成果,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饭碗。让伸向农民口袋的黑手无处遁形,才能让每一滴汗水都不白流,让“以农为本”的根基扎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