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浮日报
前锋镇南坑村产业转型成效显
90亩夏威夷坚果迎丰收
![]() |
“百千万工程” 三年初见成效
云浮融媒记者 陈树清
立秋时节,在云城区前锋镇罗坪南坑村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夏威夷坚果树枝叶婆娑,一串串青绿色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坚果清香。
果园主石巨雄戴着草帽穿梭在林间,检查果实的成熟度。“今年的果仁饱满度比去年好,再过十来天即可大量上市,预计产量能突破10万斤。”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如图)。
这片90亩的种植基地,原来是一片萧条的砂糖桔园。如今,郁郁葱葱的坚果林不仅见证了农业转型的阵痛与新生,更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的致富之路。
砂糖桔园遇困境
改种坚果谋新生
2019年冬天的一个清晨,石巨雄站在自家果园里,望着连片的砂糖桔树,眉头紧锁。果树老化、市场低迷,黄龙病的肆虐更让情况雪上加霜。“最惨的时候,砂糖桔收购价跌到几毛钱一斤,连采摘的人工费都不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个五十多岁汉子的声音依然有些哽咽。
转机出现在2000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巨雄在农业展会上了解到夏威夷坚果的种植前景。“当时听说广西那边很多人种坚果赚了钱,我就想去看看。”这个念头,彻底改变了他的种植轨迹。
2000年,石巨雄多次到广西岑溪、崇左等夏威夷坚果主产区参观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分析市场前景。“夏威夷坚果经济价值高,耐储存,国内市场需求大,但前期投入大。”权衡利弊后,他咬牙决定:全部改种!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夏威夷坚果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丰产需5-7年。“头几年几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压力非常大。”石巨雄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每一棵幼苗浇水施肥,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这片果园。
技术难关也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经验,第一批苗木成活率只有60%。他连夜打电话向广西的技术员请教,重新补种,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每一株苗的生长情况。渐渐地,他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土壤的种植方法,苗木成活率提高到了90%以上。
“那几年真是咬着牙挺过来的。”石巨雄说,每当看到苗木长出新叶,就觉得又有了希望。如今站在丰收的果园里,他感慨万千:“现在回想,那些苦日子都是值得的。”
林下经济巧循环
投资建厂求突破
走进坚果林深处,记者被一阵“咯咯咯”的鸡叫声吸引。只见数百只羽毛油亮的土鸡正在林间自在踱步,有的低头啄食草籽,有的用爪子刨开落叶寻找昆虫。见到生人也不惊慌,反而好奇地围拢过来。
“这些鸡可是我的‘生态工人’,每只鸡每天能消灭上百只害虫,特别是象甲、天牛幼虫这些坚果树的头号敌人。它们的粪便还是上好的有机肥,省下了不少化肥钱。”石巨雄笑着说,这些满山跑、吃虫子长大的土鸡很受城里人的欢迎。
夏威夷坚果的加工,是横在石巨雄面前的另一道难题。鲜果采摘后需经历脱皮、烘干、破壳等多道工序,而目前本地缺乏大型的专业加工厂。他坦言:“鲜果收购价每斤5元左右,而经过加工后的干果每斤能卖到三四十元,这中间的利润都被别人赚走了。”为破解这一瓶颈,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石巨雄投资购置去皮机和开果机,在罗坪圩建成一个小型加工车间。“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利润能提高30%以上。”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石巨雄透露,他准备发动周边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成立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夏威夷坚果市场前景好,但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吸引大客户、争取议价权。”
夕阳西下,余晖为坚果林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石巨雄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果园,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农业就是这样,只要你肯坚持,土地总会给你回报。”他说着,弯腰捡起一颗掉落的坚果,轻轻擦去上面的泥土,像捧着什么珍宝。
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新修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向远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个关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故事,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