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强了农业才强,西北农大咋做到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近火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把“强农先强师”这句大实话喊得响亮,还干得漂亮。学校党委书记黄思光在接受采访时说,农业要强,教育得先强,老师得站得住脚,才能带出好学生,撑起中国农业的未来。

学校是怎么做的?他们把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老师们每周三聚在一起学政治理论,还会去红色基地参观学习。这些活动让老师们心里装着国家,愿意为农业发展出力。他们相信,只有老师有信念,学生才能学到真本事。

学校还搞了不少活动来激励老师。比如,他们评选“金牌教师”,每年教师节表彰优秀老师,还为退休老师办荣休仪式。这些活动让老师们觉得自己被尊重、被看见。学校还编了话剧《雕虫沧桑》和舞台剧《扎根》,讲的就是西农老师为农业奋斗的故事,看得人热血沸腾。

师德这块,学校一点不含糊。他们定了严格的规矩,新老师进来要经过三轮谈话、三次审核,思想品德不过关,直接没戏。老师的表现得跟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挂钩,谁要是犯了错,学校各部门一起管,绝不手软。这样的制度让老师们做事更有底线。

课堂上,老师们把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他们不光教知识,还会想办法让课程更有趣、更实用。比如,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改评价方式,让学生学得开心又扎实。更厉害的是,学校的科研选题直接瞄准国家需求,比如解决农业上的“卡脖子”问题,老师们的研究成果真能用在田间地头。

为了让老师们更优秀,学校在招人和培养上花了大心思。他们专门分析学科的短板,定好招聘计划,引进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每个新老师都有导师带着,帮他们做科研、教课,还会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年轻老师有机会挑大梁,干出成绩来。

学校还特别重视老师的培训。他们有专门的计划,让老师去国外学先进教学方法,或者到实际生产中锻炼。比如,搞农业的老师可能直接下到田里,研究怎么种出更好的庄稼。这些培训让老师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蹭蹭往上涨。

在职称评定上,学校也改了老规矩。他们不光看论文,还看老师实际做了啥。比如,育出新品种、定国家标准、帮农民解决问题,这些都能算成绩。尤其是搞推广的老师,成果能直接用在农业生产上,晋升职称一样有底气。这种评价方式让老师们干劲更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们,用行动证明了“强农先强师”的道理。他们扎根西部,教书育人,研究农业新技术,帮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努力,让人觉得中国的农业未来有希望。你觉得,老师们这么拼,农业会变得多强?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