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志愿者变身现代农夫 菜园长出“公益产业链”
这个“爱心农场”不一般
志愿者在菜地采摘辣椒。 记者/旷昆红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旷昆红
7月29日一大早,荷塘区宋家桥街道的爱心菜地里热闹起来。荷塘区宋家桥街道微义工志愿服务中心会长王银燕和四五名志愿者弯着腰摘辣椒、豆角、茄子……不远处,几位头发花白的志愿者把刚摘下的黄花、茄子、豆角码齐。
随后,众人兵分两路:一路肩扛鲜蔬,匆匆赶往菜市场;另一路手提满载的菜篮,步履坚定地迈向独居老人与孤寡家庭——这满载的不仅是蔬菜,更是他们为40余位帮扶对象送去的温暖与关怀:“爱心菜”。
“康乃馨项目做了这么多年,早就成了大伙的牵挂。”王银燕擦了擦汗,眼里带着执拗,“以前有项目拨款,2023年前后就没了,但40户人家还等着,我们就自己想法子解决。”
没了钱 就向土地要答案
“公益不是伸手‘等靠要’,得手心向下自己干!”王银燕的手掌磨出了硬茧,这话却说得格外有力。2023年12月,看着空荡荡的项目账户,她带着志愿者盯上了辖区的闲置菜地——“没有钱,就用双手挣!”
最开始,她找了一亩菜地。
志愿者袁国明是个“老把式”,成了大伙的“农技老师”。翻地、起垄、栽苗、施肥……从一开始分不清菜苗和杂草,到后来一摸叶子就知道缺不缺水,这群“新手农夫”在田埂上慢慢摸出了门道。
那年冬天,萝卜、莴笋、菜薹一茬茬丰收,走访帮扶对象时,志愿者的手里总多了份带着露水的新鲜。
从菜园到“产业链”
泥土里长出新法子
菜越种越多,送不完、吃不完的菜咋办?“烂在地里太可惜!”王银燕向宋家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琬璐嘟囔了一句。于是,董琬璐给大家出了个主意,“这么好的菜,你们拿到市场上去卖,应该销路好。”
于是,四三〇农贸市场,隔三岔五支了个“爱心义卖摊”——带着泥土的青菜、挂着水珠的豆角,刚摆出来就被居民围住。“这菜新鲜!还能帮到人,值!”熟客们的念叨,成了最好的广告。
卖菜的钱积少成多,志愿者的“算盘”打得更精了:烂菜叶别扔,买些鸡苗来养;菜少的季节,往山里、田间跑——谁家园子的桃子长歪了没人摘,大伙摘回来,开过饭店的志愿者方世芬将之晒成了美味的紫苏桃干;山野间无人在意的山胡椒熟了,王银燕用从妈妈那里继承来的手艺,炼出喷香的山胡椒油。就连小猪崽也被纳入了计划,寄养在志愿者亲戚家,等着过年时给帮扶对象添份肉香。
爱心菜地逐渐发展成“幸福邻里公益农场”。菜畦、鸡棚、猪圈连缀成线,竟织出了一条热气腾腾的“公益产业链”。
七万元收益
每滴汗都落在心坎上
今年以来,“幸福邻里公益农场”的志愿者们用双手耕耘出的收入,竟然攒成了7万多元。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收益,每一分都浸着汗水,连着人心。
钱怎么花?大伙早有约定:30%专用于帮扶特困群众,30%作为预留资金,20%用作志愿者活动经费,10%用于激励表彰志愿者,10%作为办公经费。只是那笔预留款,常因特困群众的急难,一次次倾囊而出。
敬老院里,王银燕和大伙总惦记着谢德贵老人:“谢嗲嗲,药吃完了吧?我又给您带了些。”70多岁的谢嗲嗲失去独女后,一身病痛无人照料,志愿者成了他的依靠——送鸡蛋、营养品、日用品,撑起日常里的温暖。
年过六旬的易师傅更懂这份分量。胃癌、肝癌缠身的他,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他们,我早不在了。”病重时,志愿者线上线下募集的5万多元“救命钱”让他挺过难关;平日里,每月送菜送药从不间断,王德秋、袁国明两位志愿者还各自每月添200元现金或药品。这些年,涌向易师傅家的爱心,累计近20万元。
独居的张奶奶每月能收到新鲜蔬菜和鸡蛋,卧病的赵大爷床头总摆着志愿者买的营养品,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从未漏过一户。每一笔支出都记在账上,明明白白。
如今,他们帮扶的对象早已超过40户,爱心还延伸到了校园:困难学生按标准获助,小学生800元、中学生1600元、大学生3000元、研究生3600元。对志愿者的激励也扩至全区,今年用农场蔬菜为志愿者兑换了约5000元的积分奖励。
更动人的是爱心的循环。曾深陷困境的郭女士,在志愿者“及时雨”般的帮助下,儿子走上了正轨、学技就业。如今,她成了农场最积极的志愿者,还捐出家里闲置的菜地和猪圈:“以前他们帮我,现在我也能帮别人。”她擦着汗笑时,眼里的光像菜地里的露珠般闪亮。
从空账户到7万元收益,从一亩菜地到热闹的公益农场,这群人用沾满泥土的手证明:公益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或许是种菜时的弯腰,是菜市场的吆喝,是熬山胡椒油的烟火气。当汗水落在土地上,长出的不只是蔬菜,更是街坊邻里间生生不息的暖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