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辰美景好“丰”光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粮”辰美景好“丰”光

——海东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

□本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盛夏时节,走进海东市各地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里,小麦、油菜、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绿浪翻滚,苗壮叶展,一幅丰收在望的“粮”辰美景在广袤沃野上铺展。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今年以来,海东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按时节完成春耕生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21.13万公顷,占全年计划96%,其中,粮食作物13.43万公顷,油料作物5.09万公顷,蔬菜1.52万公顷,其他9660公顷。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店子村的农田里,已有两米多高的玉米青翠欲滴,随风摆动。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大片的撂荒地。如今,在撂荒地里种下的玉米已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地里一排排黑色的水肥一体化管道逐一铺设开来,如同一条条黑色长龙横亘田间。乐都耕耘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善俊轻轻一拧阀门开关,灌溉水与肥液便通过管道均匀地喷灌到玉米地中,不仅能够“解渴”,还能让玉米吃上“精细粮”。

“过去浇水费人费力,现在浇水拧阀门就行。我们用的是玉米‘水肥一体化’固定式首部系统,有了这个设备,只需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将肥料和水进行合理配比,就能轻松实现定时定量供水、供肥。这种技术模式管理,近50公顷的地一个人就够了。”

店子村的种植户李善俊说着便带记者来到离耕地一公里处的首部枢纽机房,将已配好的肥料放进肥料箱、拉开闸门,机房内的设备通过抽水、过滤等环节将一定数量的水肥送入一级管路,再由一级管路输送到需要施肥的各个田间地头二级管路,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有效地灌溉到作物,过程轻松又方便。

良种良技加良机,今年,海东市强化科技支撑措施,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6.33万公顷,实施玉米套大豆3333.33公顷,油料扩种666.67公顷,水肥一体化面积166.67公顷,加快绿色高效、智慧化农机推广使用,农机化率达到62%。

为加强农田建设稳固生产基础,海东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严格耕地用途管控,2025年省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526.67公顷,其中新建任务573.33公顷,提升改造3953.33公顷,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026.67公顷,高效节水灌溉500公顷;目前各项目实施县区正在编制方案,待秋后农闲时实施。同时,持续推进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摸排整治,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5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750.46万元,草原生态奖补资金3789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2.24亿元。

为稳步恢复畜牧业产能 ,海东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针对养殖效益低、生猪生产下降等问题,市县共同筹措1238万元资金对长期稳定从事养殖的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存出栏奖补,目前资金已发放290万元,效应慢慢显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海东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牦牛藏羊和禽蛋生产方式转变,推广藏羊高效养殖、牦牛“三增三适”(增温、增草、增料,适度规模、适度补饲、适时出栏)、蛋禽集约化养殖等科学养殖技术,持续推进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产能、强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牦牛藏羊和禽蛋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5月底,全市牦牛生产基地示范点130个、藏羊示范点118个,牦牛存栏2.76万头、出栏1.55万头,完成出栏任务51.6%;藏羊存栏4.3万只、出栏2.7只,完成出栏任务38.6%。同时,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力争2025年底全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现代农业高歌起,无限生机绽沃野。如今的海东作为“全省粮仓”,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始终走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前列。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02日 07:0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