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趣”夏收 学“稻”理
我市部分学校开展水稻收割劳动实践活动
南宁市南湖小学五、六年级部分学生开展水稻收割劳动实践活动。 (学校供图)
▲南宁市星湖小学学生在汗水中感受“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乐趣。 (杨美玉 摄)
◀南宁市秀田小学开展“节气+劳动”特色课程,深化劳动教育。 (林文健 摄)
本报讯 学生戴上草帽、卷起裤腿,化身“小农夫”,在金色的稻浪间挥镰收割,在泥土芬芳与稻浪起伏间,沉浸式感受“粒粒皆辛苦”。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假期里,我市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水稻收割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亲手触摸禾下土,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与辛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南宁市南湖小学南湖校区和海茵校区两校区部分五、六年级学生与家长来到南宁市青秀区古岳文化艺术村拓展基地,体验从割稻谷到打谷脱粒的农耕全过程。
水稻课堂上,专业导师讲解稻谷生长周期、收割时机,重点示范镰刀的安全使用规范,从握姿到发力技巧逐一讲解。大家一手握住稻秆,一手挥动镰刀,体验收割稻谷。
学农耕,知农事,体农趣。最令人期待的是稻谷脱粒环节。同学们围在脚踩式脱粒机旁,轮流踩着踏板让滚筒转动,随后将稻穗放入其中,看着谷粒簌簌落下。大家还体验了电动脱粒机的高效,看着金黄谷粒瞬间脱落,纷纷惊叹科技与传统的差异。看着箩筐里堆积得越来越高的谷粒,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田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观念。“以前只在课本里学过‘粒粒皆辛苦’,这次亲身体验真正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一名五年级同学感慨道。家长们也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学到知识,更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近日,南宁市星湖小学组织即将迈入六年级的学生代表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准六年级农耕毕业课程实践活动,这也是学校六年级毕业课程的第一课。
活动前,大家认真听校外实践辅导员讲解水稻生长的秘密,认识农具,学习插秧技巧,解锁“一粒米的诞生”全过程。随后,大家卷起裤腿、踩进稻田,亲手将秧苗插进泥土,在汗水中感受“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乐趣,收获知识与成长。
“原来一捧稻谷的得来要经历这么多步骤,以后吃饭一定不浪费!”一名学生抹去汗水感慨道。此次插秧实践,学生在泥土与阳光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在协作与坚持里收获成长的喜悦。“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不少家长点赞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的教学方式。
南宁市星湖小学将种稻谷纳入毕业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割稻谷、脱粒等农事体验,学习农耕知识,感受丰收乐事,让学生在劳作中领悟“耕耘”的意义。而从土地中获得的感悟,定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珍贵的收获。
农作物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育人也同样如此。一些学校把思政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融入劳动教育。
近日,南宁市秀田小学“多彩田园科普实践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学生们手握镰刀,躬身于金黄的稻田中,亲历从春播到夏收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水稻的丰收季,更是学校依托“节气+劳动”特色课程,深化劳动教育、涵养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今年春季,该校学生在实践基地亲手插下秧苗。收获时节,面对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分工协作:有的挥镰收割,感受农作的艰辛;有的学习传统打谷脱粒,体会协作的力量;有的负责晾晒稻谷,观察水分蒸发的科学现象……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农事技能,更深刻理解了“抢收抢种”的农耕文化内涵,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朴实道理。
南宁市秀田小学紧扣二十四节气时间轴,以农耕劳动为载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于田野实践之中。学校围绕“知农时·习农事·悟农情”的课程目标,构建了“三阶三维四径”课程体系,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农事劳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学生在四季更迭的耕耘中,不仅学习了农事知识,磨炼了意志品质,更增进了对传统节气与农耕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陈媚 李丽穷 蒙玲霄 万宝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