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扬
“咬一口咱延安的苹果,那股子甜劲儿,绝了!”提到延安的苹果,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满脸自豪。
过去一年,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约100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全产业链产值551亿元。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气象科技支持果农从被动治灾到主动防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延安,了解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探索。
延安市一苹果种植园内的果树。人民网 高清扬摄
“每年4、5月份,霜冻说来就来。那果子还青着哩,一晚上全给冻成了黑疙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收成泡汤,没辙!”提到天灾,果农们仍心有余悸,“今年已经来了三场低温天了。”
霜冻是苹果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延安市气象局农气中心主任刘志超介绍,苹果花芽、幼果等对低温极为敏感,如遇突发性、毁灭性的冻害,将导致严重减产。
因此,果园温度的预警预报,是气象部门重点关注的难题。难在哪?刘志超解释,一方面,受地形影响,全市各地气温差异较大。即便在同一个果园,沟底与坡顶温差甚至可达5℃,常规气象站对于果园“小天气”预报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强冷平流引起剧烈降温现象频发。此前,志丹县一果园内的夜间气温在5小时内从8℃骤降至-3℃,导致苹果花大面积受损,气温监测的即时性有待提升。
但在气象科技的护航下,这样的困境正在被打破。走进志丹县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近200亩的苹果园生机勃勃,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被套在纸袋内蓄势待发,丝毫看不出受到三场低温冻害影响的痕迹。
谈到成功防灾的秘诀,志丹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宏拨开果树枝叶,指着枝头挂着的一件仪器说:“全靠这个‘气象小哨兵’。”
两要素果园气象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小哨兵”的设备,是延安市气象局研发的两要素果园气象站。它小巧、便携,不仅能够实时监测不同地势果园的温湿度,还能将气象信息通过物联网即时传输至手机,极大地为果农提供便利。
“以前,我们得在树上挂满温度计,全家轮班守夜,挨着冻来园里打着手电看气温。”果农老刘感慨,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苹安天气”小程序监控果园气温变化。
打开小程序,4种冻害风险等级一目了然。气象部门结合“小哨兵”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苹果生长关键期,提前约6小时提供针对性的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果农可根据预警级别选择熏烟、覆膜等差异化措施。
“苹安天气”小程序界面。
而这也只是延安气象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面对灾害,气象科技赋予果农们从“束手无策”到“提前迎战”的底气——
吴起县推进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建设及自动化改装工作,实现智能化防雹科学作业新模式;南沟苹果气象科技小院研发了“格点+AI”的果园温度预报技术,实现了地块温度预报……
一次精准预警等于千万产业收益。如今,1670套两要素果园气象站挂在了延安市苹果树的枝头,配合新建成的5套实景监控系统、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将果园气象监测密度由23公里提升至4公里,低温监测误差由5℃缩小至0.5℃。
而针对这0.5℃的误差,气象部门为果农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延安市气象局在洛川、吴起两县开展了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和冰雹天气指数保险试点。触发标准除温度外,还会参考气象局针对气象数据存在误差的地区进行实地勘验的结果。
今年以来,两县共承保2.07万亩,保费规模135.54万元,提供风险保障2696.36万元。
吴起县气象局为投保用户开具的气象证明。人民网 高清扬摄
吴起县果农老张掰着手指头算账:“有二十来亩地受了灾,赔付款能抵一部分损失;还有三十多亩防住了冻害,果子结得又大又匀实,今年眼看也有好收成!”
从精准预警、科学防灾,再到兜底赔付、双重保险,气象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上知天气、下知“地气”,点亮了果农殷实的好日子,也托举起黄土高原乡村振兴的新篇章。